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艺术

更新时间:2014-6-26:  来源:毕业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艺术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如果单独依靠课文内容授课,学生听起来就会枯燥无味.没精打彩,昏昏欲睡。逐渐地失去了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艺术.则会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增进了师生情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艺术;运用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带有艺术美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感官享受。教师如果能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染学生,创造出教学的动人和谐氛围,而课堂上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氛围,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几年的教改生涯中.我一直注重着和探索着怎样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艺术性和生动性,以营造和谐动人的教学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气氛的艺术     
气氛是指在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教学气氛亦称课堂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趣、情感状态,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情境的烘托和教学效果是否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学气氛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因此美化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生动的具体情境,适时的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文,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会自然形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调节和烘托,使课堂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1、情境描述,重点渲染     
教学情境的表述,是用明白、形象的语言来讲述深奥、抽象的道理,用真实的细节来重现现实场景,这种丝丝入扣、层层剥茧的手法,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文。在这种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下,展开理论分析,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2、悬念激活,讨论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悬念唤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思文,创设活跃、积极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文,既解决了教学难点,又艺术地形成了一种群情振奋,思路活跃的教学气氛。    
二、教学提问的艺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程教学也提倡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好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文,提高学生的能力,触动学生的灵魂。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课堂提问恰到好处显得尤为重要。 
1、导入新课,提问要讲究艺术。  
新课导入是一堂品德与社会课的开端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成功与否。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新颖恰当的新课导入方法,既可顺理成章地引出下一个环节“主题教育”中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为展开整个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的目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必须讲求提问的艺术性,要根据教材内容,多渠道、多角度地设计提问。
2、问题难易要适度。  
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即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文过程就不能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需借助于那些他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文过程也不能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也就是说,问题太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据有经验的老教师传授,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2/3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  
3、问题要有坡度。  
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咱们如何攻克呢?可以设置合理的坡度。这既是考虑学生思文的特点,也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思文能力的要求。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文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此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问要适时、适人,将简单的问题留给基础差的学生,将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基础好的学生。教师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有呼应,学生回答对的应加以肯定,给予鼓励;错的应予以指导,不完整的予以补充,有独到见解的应加以赞扬。这样才能发挥提问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问题要精。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最佳思文状态约为10-20分钟。一堂课40分钟,不能问个不停,应注意提问的密度和节奏。提问力求做到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在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上多问。在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上可以点到即止。关于提问的节奏,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文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等。像有的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而有的教师,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每提一个问题时,还没等学生反应上来,他就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了,这样做都是违背了教学规律和教育目的的。  
5、问题的广度要适当。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材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需要深入理解,透彻分析的,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超纲的不宜多讲。刚毕业的新教师往往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以为知识点铺得越广,就越能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其实不然,课程标准是教师授课的重要指导和依据,它的制定是科学的,既遵循学生知识和思文的规律又遵循教学的规律。与教材有关的时事热点可以适当提到,目的也是让学生用书中的原理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但如果问题扯得太远,不利于回到教材中来,学生书中基础的东西都没有掌握好,就去求难求繁的东西,只会使学生雾里看花,越来越糊涂。   
三、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文字并举,听觉与视觉并用的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记忆和思考教学内容,巩固学习成果,板书不是对所讲解内容原版翻录,而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集中和浓缩后将其要点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和符号在黑板上书写出来,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总结概括的作用,良好的板书学生不但一看就懂,而且还能对教学起促进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艺术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