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探究学习活动实质上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不是辅助教师“灌输知识”的手段。新课程实施要努力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实效性。教师要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挖掘学习课题中蕴涵的科学方法、思文训练等教育因素,注意创设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找到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真实情景,注意探究学习活动和其他教学环节的整合。
关键词 探究学习活动 做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有效性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热点,教师开设公开课、研究课,编写试卷、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没有不涉及探究学习问题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还存在探究学习活动学习目标不明确、追求形式、跟风转、走过场、实效差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
倡导探究学习实质上是倡导“做中学”。设计帮助、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的方案,要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努力提高探究学习活动实效性。探究学习活动要帮助学习者发现并破除对所学课题存在的模糊认识或错误的前概念,能顺利理解、接受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探究学习活动要帮助学习者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浅表的感性了解深入到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能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学习活动要帮助学习者经历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领悟研究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思文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1 探究活动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设计探究活动的内容。探究学习活动不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手段。如果不顾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让学生按照教师主观设定的步骤进行“探究实验”活动、一口一口吞下要灌输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没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和机会,探究学习就会变成一场学生并不情愿进行的徒有形式的活动。
例如,燃烧条件的教学,有的教师介绍了什么是燃烧之后,就让学生做教科书设计的三项实验(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哪个能被点燃?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能长时间燃烧吗?试验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实验之后总结得出了燃烧条件的结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有多少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能获得有关燃烧条件的新的领悟吗?从三项实验的现象中,学生能了解到的仅是平时已经知晓的知识(酒精可燃、水不可燃;可燃物没有空气不能燃烧;木条比煤炭易点燃)。燃烧必须有可燃物、有空气(氧气),对初中学生来说,不是问题。如果要求初中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物质是可燃物,不可能,不必要,也不是初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对初中学生,学习燃烧条件最需要解决的难点是理解、接受“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的结论。初中学生往往认为要点火引燃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他们不明白“点火”的作用在于提高可燃物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三项实验活动没有从这方面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没有让产生疑问,也没有能启发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严格地说,上述教学过程虽然有学生的实验活动,却缺少实实在在的自主探究,实效性差。有些学生觉得用棉球蘸水和酒精点火,看水和酒精是否可燃物的实验探究是“弱智的游戏”。学生没有在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学习到探究的科学方法、得到思文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打破“可燃物必须点火引燃才能发生燃烧”的片面认识,形成“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科学认识,探究活动应着重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认识“点火”的作用在于提高可燃物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意识到在某些条件辣文论文网http://www.lwfee.cn下环境温度或者由于可燃物本身的缓慢氧化使可燃物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不经点火也会发生燃烧。燃烧条件探究的活动设计,应当着重考虑让学生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帮助他们领悟在空气中可燃物温度必须升高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才能发火燃烧。例如,针对学生“只有点火才能引发可燃物燃烧”的片面看法,可以提出问题:“有没有不经点火发生燃烧的事例?”、“人们要点燃纸张、木条、煤块,通常怎么做?请试一试。使三种物质发生燃烧的点火方法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讨论发现自燃现象与“点火才能引发燃烧”的矛盾。通过简单的实验,再现“划根火柴可以点燃纸张,而不易点燃木条;用燃烧的纸张可以点燃木条而不易点燃煤块,只有用较多燃烧的木块才能点燃煤炭”的事实。通过这些事实和实验的分析、思考过程,领悟“点火”可以引起可燃物燃烧的实质,理解为什么(在空气中)“温度达到可燃物物质的着火点”才是燃烧发生条件的科学结论。
可见,只有针对学生的认识盲区或误区,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思考、辨析,才能让学生有忽然开朗的感悟,才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