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实效性2 设计探究学习方案,要从学生实际和学习课题的目标出发。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已具备了哪些学习基础、认识上存在什么误区、在学习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从学生实际认识水平和学习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出发,把学生认识上的盲点或前概念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设计出真正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探究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研究所学习的课题中蕴涵着哪些科学方法、思文训练的教育因素,考虑在当今时代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针对性地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方案。
例如,初三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学习活动,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回到拉瓦锡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时代,去模仿、重复前人的探究实验、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探究,领悟、接纳、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拉瓦锡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时代,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现在学生认识水平差异很大。那时,人们对于化学反应的经验和认识非常有限,对于元素的认识很模糊,对于空气的组成也不十分清楚;错误的“燃素说”占统治地位。今天的学生,已经知道空气主要成分,认识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的反应,了解了不少物质(如木炭、磷、铁丝、酒精)燃烧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知道某些反应中有气体的放出或吸收(如燃烧消耗氧气、锌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石灰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他们也了解了原子是化学反应的最小单位,化学反应是构成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构成物质的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改变。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每个原子的质量也不变,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推理理解“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如果强调“学什么都要通过实验从头开始来探究”,漠视时代背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变化对认知方式和过程的影响,让学生离开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模仿前人的探究方式,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再说,用感量只有0.1 g 的托盘天平测量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量、反应生成物的质量,依据2、3个实验数据,就得出“质量不变”的结论,也不符合当今科学发展的现状和要求。
这样说,不是否定探究活动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初中学生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大都没有意识到需要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更不知道怎样从定量角度来研究化学变化。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从许多反应现象的观察中得到的经验似乎不证明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守恒。例如,可燃物燃烧后质量变小,锌、铁等活动金属溶解于稀硫酸“消失了”,薄铜片在酒精灯焰上加热质量变大了。因此,要使学生接纳、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就要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盲点和误区,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为什么从化学反应的本质上分析化学反应显而易见是质量守恒的,而在宏观反应现象的观察中却发现“质量似乎不是守恒的”。要启发学生通过思考和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后本身质量变小之类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并不说明在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不守恒;相反,可以用实验事实证明在这些反应中物质质量是守恒的。一些教师的教学案例证明,初中学生可以完成这些探究实验活动,并从自己的实验探究中发现自己先前看法的错误与原因。认识到原来之所以认为在燃烧等反应中物质质量不守恒,是由于没有弄清楚化学反应中有哪些反应物、哪些生成物。在测量、计算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时,或者遗漏某些反应物、生成物,或者把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或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也计算在内。通过实验、分析、思考和交流讨论,发现要对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需要准确把握研究的对象。对研究方法的领悟,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在培养思文的严密性、提高学生思文品质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3 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注意创设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找到探究活动思路的真实情景。学生要能主动地参与探究,必须先从鲜活的化学变化的情景中得到暗示、启发,发现要学习、探究的化学问题,预见可能要进行的探究实验或需要辨析、论证的问题。如果辣文论文网
http://www.lwfee.cn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探究方案,就能赋予探究学习活动更多的自主性、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魅力。
例如,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教科书通常都提供若干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对比不同条件下铁钉是否发生锈蚀、锈蚀程度的大小,从而归纳出钢铁锈蚀的条件。限于教学时间与实验所需时间的矛盾,多数教师或者提前1周让学生按教科书要求进行实验,以备上课时观察、分析。学生事先不明白为什么要进行那几项对比实验,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就只能处于被动状态,实验的积极性和观察记录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事实上,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大都知道,处于潮湿环境铁器件比保持干燥的容易锈蚀,经常与盐水、海水接触的钢铁铁器易锈蚀,经过电镀、涂抹了植物油或凡士林的铁器件不易生锈,不锈钢比一般钢铁制品耐锈蚀。在课堂学习中可以启发学生交流、讨论,从这些事实中推测钢铁的锈蚀与否、锈蚀的难易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尝试设计用简单的器具和用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符合实际。限于教学时间,在课堂上难以立即进行实验并观察到实验结果。可以在学生提出、交流讨论探究实验方案之后,展示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并进行的探究实验样本(最好包括不锈钢与普通钢铁样品在同一外界条件下的锈蚀对比实验)、报告自己的实验结果,让学生从中分析、归纳,认识钢铁锈蚀的条件。再在课后用家庭实验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自己设计的探究实验。学生在家里,可以利用饮料瓶、水、植物油、食盐、石灰(或食品袋中的保干剂)等常见物质进行实验。
4 课堂教学需要整合探究学习活动和其他教学环节,通过总体设计帮助学生一步步逼近学习目标,由浅入深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如果探究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脱离,或游离学习目标之外,有活动之形而无探究之实,将无助于课题的学习。相反,由于活动徒有形式,缺乏思考和领悟,学生的学习可能处于一知半解、囫囵吞枣的状态。
例如,一些教师认为初中“中和反应”的教学,只要演示用盐酸中和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让学生看溶液红色的消失、蒸发中和后溶液有盐析出。以此说明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让学生记住中和反应定义,学会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达到学习目标了,没有什么可以探究的。中和反应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在帮助学生认识酸和碱,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实质与应用,都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掌握中和反应,提高学生学习理解化学反应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从4个层次学习、了解中和反应的知识与实际应用:
(1)了解中和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是什么物质?认识中和反应的定义,学会辨别中和反应。
(2)分析中和反应为什么都有水和盐生成,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比较深刻地理解中和反应。
(3)分析中和反应中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变化形式,认识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学会推测中和反应的生成物,学会正确表达、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能在新的情景中应用中和反应知识。
把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和练习运用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1)利用化学实验游戏,提出酸与碱溶液混合反应的课题。
教师表演“红酒”变“白酒”的化学游戏,请学生应用已学知识猜测游戏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按自己的猜测也试一试,做一做。
提出问题,推理、论证、实验:在加了酚酞的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可以把“红酒变白酒”,在变化过程中,加入的盐酸是“吃掉”了氢氧化钠还是“吃掉”了酚酞?怎样用实验证实所作的推测和判断是否正确? 如果要设计一个把“白酒”变为“红酒”的实验吗,可能吗?请试一试。
(2)探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认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讨论、探究:酸溶液能中和碱溶液,碱溶液也能中和酸溶液,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新物质?能通过实验帮助确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之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判断反应生成物?
(3)从微观理解酸与碱反应为什么都生成盐和水,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提出问题,推理、归纳:从酸、碱溶液的组成特点和中和反应有水生成的事实出发,从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角度看,在中和反应过程中在哪些微观离子间发生反应?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4)从反应形式分析、归纳中和反应是怎么发生的,学会判断反应生成的盐的组成,学会描述和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讨论练习:从盐酸与氢氧化钠、硫酸与石灰水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组成的变化,能否判断中和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依据反应的形式,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生产生活实际经常应用到的一些中和反应事例?
探索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高探究学习实效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增强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需要。仅以上述初浅的看法,求教于专家、同行。
参考文献:
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⑵ 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修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9,96-98,126-127
上一页 [1] [2]
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