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求质,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创建良好学风、班风、校风的基础。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良好行为习惯也有过一个绝妙的比喻:“良好习惯乃是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是教育的“质”的指标。那么,如何开展养成教育,使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一、从“我”做起,从点滴抓起,身教言传
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着学生。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不乏教师苦口婆心、恨铁不成钢的实例。如在德育课上,在主题班队会上,老师们头头是道地说教,学生们正襟危坐地倾听。可是说教过后,学生仍然我行我素,往昔不良习气依旧,如脏话“脱口秀”,不讲卫生,随手扔纸屑,打架谩骂等等。所有这些,根源在于学生生存环境多元化的影响。他们在不同社区、不同家境、不同社会文化背景里生活着,每天耳濡目染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基本形成了自我的人生准则,要改变习得成性的习惯,绝不是三言两语或一两次集训就能奏效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在于教师从“我”做起,抓住点滴,身教言传,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譬如,要求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教师就应是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标兵。教师不仅不能在公共场所随手扔垃圾,而且在校园内还应养成随手将垃圾捡起来的习惯(尤其是在学生的面前)。又譬如,要求学生讲秩序,“礼让三先”,老师在楼道里就应该带头做到轻声慢步靠右行。
二、“知”“行”统一,多方面结合,升华认识
宋代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能否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学生养成教育成败的关键。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堂教学在于“知”,实践运用在于“行”。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知道“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哪样”等初步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当学生具有了初步的道德准则认识之后,应该及时地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开展与教材有联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升华感知,升华情感。譬如,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学校可以利用社区的敬老院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慰问http://www.751com.cn过程中体验老人一生的艰辛,加深对老人的同情与尊重,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家中长辈的理解和尊敬。又譬如,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学校可以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卫生一日活动”。让学生领悟要保护环境清洁,必须通过劳动,通过无数人的劳动付出才换取清新宜人的居住环境。让学生通过实践,从心灵深处中感受到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养成自觉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相结合,决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块阵地。学校应该要求每个班级设置学生家庭联系本(手册),让家长定期总结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习惯,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家访,学校要定期召开学生家长汇报会,组织学生家长学习,提高家长素质,明确教育方法,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教师家访应当真正成为沟通、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的手段。这样的家访才能使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消除隔阂。只有学生消除顾忌,家长信任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才能收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社会即学校。”社会上的真、善、美、假、恶、丑的东西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青少年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明辨是非能力较差,价值观念模糊,学校要及时抓住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和学生关注的身边事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批判能力。如针对学生的攀比风,要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艰辛,体验失学同龄人的无奈与痛苦,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教导学生珍惜今天,明确消除贫困、共创美好未来的责任。
三、持之以恒,抓好“形”“实”“质”。层层推进
习惯的形成,需要过程和时间。这个过程和时间需要学校、教师持之以恒地强化对学生的认知引导和行为训练。人的思想转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过程。有资料表明,只有50%的中国人认为教育孩子讲究礼貌是重要的,这仅仅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认为容忍和宽容别人是重要的;只有30%多一点的中国人重视责任感,处在世界各国末尾。这组数据也许表明,经济发展并未带来相应道德观念的进步。因此,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学生养成教育问题上,要善于处理好“形”与“实”、“实”与“质”的相互关系,要始终不渝地将养成教育的“形”、“实”、“质”层层推进,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