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例谈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探究式教学开始步入课堂,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束缚开展科学探究式教学因素,分析在开展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师生所面临的困惑、问题和误区,了解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限制因素,并且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鼓励学生围绕问题,通过自觉主动地探讨和研究,多方寻求答案,把握事物的本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促使学习经验的形成,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机会。
探究性教学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把教学重点放在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启发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与新课程特别是研究型课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教师的授课方式运用策略
根据教育部新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对中学科学教学现状的分析,科学教学方式的转变、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由讲解式向讨论式转变;由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展;由“齐步走”、“一刀切”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事实上,就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获得的最佳效果而言,探究式教学和传授式教学都是必要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运动和能的形式》一课,教学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听就会,就没有必要再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采用传统的谈话授课方式就能解决问题。我们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说传授式教学一无是处,只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传授式教学,并在实践中将其异化为“填鸭灌输”式的教学行为。“接受式”学习有弱点,但也有优势。机械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文,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之妙。“探究式” 学习有优势,也有弱点。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