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创造性思文的培养
语文教学对创造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文的培养,而这种思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学生在长期从事丰富的创造性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思文的发散性、想象力、直觉和灵感,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文。
一、培养学生思文的发散性
首先,教学中,突破教材和教参的一些条条框框,突破思文定势,要努力尝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教学《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让学生化身为故宫导游,引导着大家游览故宫,既能达到了解文章说明顺序的目的,又能达到训练学生思文的目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将课堂变为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学生成为记者,向专家(学生扮演)了解真相,一起探讨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多角度阐释课文,培养思文的发散性。
其次,适当增添补充文章的情节、层次结构和表达手法,拓展学习内容。如将文言文《公输》改写成三幕小剧本,将三次辩论变为三个场景,学生不脱离原文而又通俗时尚的语言使文言文变得如此生动、鲜活,真正学懂学会。
二、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阅读感知描写性语言时,要对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与情境有所感受,就必须进行想象。可读前想,读中想,读后想,进行再造想象的训练。
(一)丰富、积累、拓展、储存知识
实践证明,谁的知识面广,经验丰富,想象力就丰富。如教学《三峡》时,播放有关三峡的影像资料;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播放学生制作的克隆过程的flash,均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体会出语言文字材料里面蕴含的境界和情调。在阅读教学时,调动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形成表象,从而进行储存。阅读时应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运用过往知识体验和情感经验对人物的外貌、活动细节及其变化过程乃至景物的空间、位置、距离,事物的动静、颜色、声音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导学生头脑当中形成一幅画面:空间(横、竖)、颜色(白、红、黄)、形状(直、曲、圆),使之具体、生动、形象。在脑海里形成如临其境,如见其形的立体画面,使之具体、生动、形象。
(三)培养好奇心,鼓励合理虚构 (想象)
一般来说,好奇心与想象力成正比,好奇心越强烈,想象力越丰富。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虚构,想象。例如教学《木兰诗》时,就应该让学生想象花木兰辞别父母、征战沙场、辞官归来的场景,激励学生神往。
http://www.751com.cn/ (四)练写“续篇”,丰富想象
《藤野先生》结尾鲁迅先生回国后一直没有给藤野先生写过信,如果要写信,鲁迅先生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合理的信:或表示感谢,或抒发爱国之情,或向藤野先生诉说革命之路等等。在学生自由的想象中,创新思文的闸门也就被打开了。
三、诱发学生的直觉和灵感
要鼓励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发挥创新的潜能。一次在教授《范进中举》时,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老师,‘家财万贯’的‘贯’什么意思?”我按照书下注解解释到:“古代货币单位。”他并没有结束提问,接着问道:“老师,‘贯’和‘两’如何换算?”问题很有意思但很显然这与这节课并无关系,如果因此批评他“不听讲”或让他坐下不理睬,势必挫伤他的积极性,我就因势利导说道:“老师希望你带着这个问题回家查资料写一篇《古代货币发展》的报告,下节课来讲,帮助我们一起来了解古代货币。”下周一他果然带来了一份长达四页的报告并配有彩图内容翔实,他爱讲,学生爱听。
总之,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如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就会想象丰富、联想奇特、思考趋常、思路开阔而具有求异性,所求答案与众不同而且富有新意。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己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文为突破点,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才能真正谱写“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为创造之人”的教育新篇章,迎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繁荣昌盛。
初中语文课堂创造性思文的培养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