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大班科学:空隙的秘密

更新时间:2014-12-12:  来源:毕业论文
大班科学:空隙的秘密
设计意图:
  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物体间存在着空隙是一种科学现象,空隙中隐藏的奥秘引发了幼儿的好奇,也激起了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
  活动目标:
  1、大胆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的现象。
  2、喜欢探索,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经验。
  活动准备:
  大石头、小石子、沙子每组幼儿一份;带盖的大瓶子四个;幼儿记录表(附后);PPT图片(附后)等
  重难点:在实验中发现物体之间存在的空隙,不同的空隙可以用不同的物体填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感知材料。(目的:调动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性,感知操作材料不同特性)
  “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看看我们桌上的实验材料是什么。(石头、石子、沙子)比较一下这三样材料,有什么主要的不同之处。”(大小、轻重、形状不同)
  二、操作实验,交流共享。(目的:在实验、交流中引导幼儿主动发现物体间存在的空隙)
  1、交代实验要求
  “今天的实验三人一组合作进行,用三分钟时间,试着把这三种材料全部都装进大瓶子里。想想怎么放才能比较容易将这些材料全都装进瓶子里。在实验时要记录放材料的顺序,什么先放就记在1号空格,看看实验结果能否把这些材料全部装进瓶子里”(出示记录表并介绍)。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记录能力,尤其在探索活动中及时记录操作过程及结果,可以帮助幼儿更清晰、全面交流经验。
  2、幼儿第一次实验,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关键提问:试试看按照什么顺序装这三种材料会把更多的材料装进瓶子里?
  ●补充提问:同样多的材料,为什么有的小组装得多,外面剩的少,有的小组还有许多材料没有装进瓶子里?
  ●交流、对比操作方法后小结:外面留许多材料的小组是瓶子中还有许多空隙,而按照石头→石子→沙子的先后顺序装,容易将更多的材料装进瓶子里。
  3、第二次实验,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幼儿借助提供的有洞洞的篮子快速将三组材料分离开。(增强幼儿动手及相互间的合作能力。)
  ——根据第一次的实验情况,已经成功的组提供多一些的沙子让他们想办法装进瓶子中以增加一定的挑战性,未成功的组借鉴经验再次实验,激发每一组幼儿参与探索、操作的积极性,让每一组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有新收获,增强信心)
  ●关键提问:这一次在装三组材料时又会发现什么秘密呢?
  ——通过第二次实验探索、交流印证:按照石头→石子→沙子的先后顺序比较容易将三组材料都装进瓶子中。从而发现:石头间的大空隙可以用石子填,石子间的小空隙可以用沙子填,瓶子摇一摇还可以装更多的沙子。
  ●提升小结:原来,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物品,可以减少空隙,装更多的东西。
  4、教师激趣实验:选择幼儿认为最满的一瓶,问是否还可以装东西。然后倒水渗透进去,使幼儿发现空隙其实还没有填满,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物体空隙秘密的兴趣。
  三、观察图片,迁移生活经验。(目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展开,我提供了幼儿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照片,在情境中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合理安排、利用空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从而使幼儿获得更多能为生活服务的有益经验,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过渡语:今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瓶子里的空隙,并通过合理的摆放方式填充了这些空隙,充分利用了瓶子里的空间,让瓶子尽可能的多装一些材料。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合理利用好空间的例子,一起来看看。
  PPT一:椅子收藏(可以一张挨着一张摆放;或者从下往上叠起来放)
  PPT二:真空袋收纳家中靠垫
  总结:看来合理安排、利用空间真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当幼儿无意间发现自然角中一个装满黄豆的瓶子中还能装进半小杯芝麻,芝麻可以钻进黄豆之间的空隙时,孩子们都很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次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材料都来源于幼儿生活中既熟悉又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比较环保。同时,本着幼儿探索在前,教师指导在后的活动原则,在第一环节让幼儿认识、观察、比较三组材料的主要不同特性后,我便直接抛出本次活动的问题:三人合作,想想怎样将桌面上的三组不同材料在三分钟内全都装进一个瓶子里?在这里,我没有进行过多的引导,而是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猜想、假设,在活动中大胆尝试操作,并及时进行记录。通过集体观察、比较和交流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发现瓶中存在的空隙,从而引发思考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瓶中的空隙尽可能多装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的探索、操作实验,其目的主要是让幼儿在共享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怎样的方法装物体才能够尽量减少瓶中物体间的空隙,通过再次实验、分享经验,探索出比较容易成功的方法,即:按照物体大、中、小的先后顺序相对比较容易。当然,两次操作的实验目的并不是主要让幼儿获得在装物体时一定要按照大、中、小先后顺序的知识经验,而是在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间空隙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探索可以减少空隙的不同方法,在大胆假设、敢于验证、不怕失败、不断探索的实践中,感受同伴合作实验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为了提升幼儿的原有经验,在最后小结中归纳得出按照大、中、小的先后顺序装物体,是一种相对比较容易的方法,因为大的物体之间的空隙大,小的物体后放进去可以填充里面的空隙,从而能够充分利http://www.751com.cn用有限的空间,减少空隙。
  当然,科学探索活动注重的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幼儿探索、操作的过程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整个探索活动中我并未注重实验的结果,而是不断启发幼儿从中获得的经验。同时,我也比较注重幼儿其它方面经验的共享,如:发现、表扬合作比较好的一组,让他们讲讲在实验中怎样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当发现有些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动脑,不断探究多装物体的不同方法,如:摇晃、振动瓶子等,在交流中我也有意识请幼儿讲出这些好的方法,在供全体幼儿共享经验时,也激发其他幼儿深入思考。
  活动的最后环节,为了将在实验中获得的新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我提供了幼儿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照片,在情境中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合理安排、利用空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从而让本次探索活动在激发幼儿思文、增强幼儿相互合作及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多获得能为生活服务的有益经验,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专家点评:
  郑艺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学前教研部主任
  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关注与探究欲,很好体现了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的宗旨,使幼儿的学习更有兴趣,操作活动更有意义。同时,教师注重方法,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与发现,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把握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质,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索欲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学习能力、思文水平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更有价值。
大班科学:空隙的秘密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