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更新时间:2015-1-15:  来源:毕业论文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翟 新 春
    所谓“5+15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一个学生至少出5个选择题,一堂课至少有15个学生单独发言回答问题,简称为“5+15”教学法,也可称为“5+15”教学模式。目的是改变老师一讲到底的教学现状,切实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切实的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以期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国家所需的复合性人才。根据我校学生基础不是很好,课时较紧等实际情况,在高三的历史复习中我侧重“15”的复习教学。
    新课程下各种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而课堂提问被认为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有效性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因为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文,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但是,如果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不到位,问题设计不科学,提问技巧不高超,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学习无效,将严重制约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发展。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的一些体会,就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激发兴趣。
    学生层面的因素老师没有办法左右,能改变的就是老师自身。其实,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目的就是在提高老师,正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谈到的“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堂的精彩程度,决定学生学习历史是否主动积极,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的海洋中提高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你在课堂中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时候,学生是不可能走神的。勤思考,历史就是一种思想的传承。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个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老师怎么不受学生欢迎呢?在讲授孔子的思想“仁”和“礼”的时候,我给学生总结了两个字“顺”和“序”。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强人所难,就是要顺着他人,所以中国历史中常讲“顺民意者,得天下!”。但是如果事事顺着他人,这个社会岂不乱套,于是孔子提出“礼”的思想,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强调一个“序”字。有了顺序,才不混乱,社会才会和谐,才会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儒家思想才会得到统治者的欢迎并成为后来的正统主流思想。“仁、礼”思想和今天的“顺、序”联系到一起,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学生感觉很有道理。其实,能够把“仁、礼”的思想归结到“顺、序”上来是我们长期读书,思考的一个结果。
    二、减少提问随意性。
 现在大家都十分重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但教师经常采用的是泛泛而问——对问题的设计没有深度和广度。只是就事论事,这样的提问肯定是耗时低效的,课堂在学生盲目的回答中空耗。上课时我们经常会问一些,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口头禅”式的问题。在基础年级,学生有可能还会积极配合,但久而久之,不仅使学生丧失回答的兴趣,而且还会降低思辨能力。当然,有些问题,事先也经过“充分”准备,但对处理的内容没有多大帮助,或是重复处理同一个问题,给听课老师的感觉就是累赘、随意。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一定得明确这个问题应该在哪设置、问什么、如何问、想达到什么目的。因为设置了问题我们就得处理,问题一旦抛出,就覆水难收。 
   三、增强提问的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设计问题时应难易得当,有清晰地层次,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就以“丝绸之路”为例,丝绸之路沟通了西域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联系,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的纽带和桥梁,他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科书对丝绸之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之后只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原因、经过、意义及丝绸之路的简单路线,但总体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比较模糊,有很多问题萦绕在学生脑中,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兴起于什么是时候?至今还存在吗?(2)“丝绸之路”最初的作用是什么?后来呢?现在了?(3)“丝绸之路”要穿越哪些省市、自治区?沿途要经历哪些关卡和重镇?(4)试想像古时人们走丝绸之路的情形?所用交通工具有哪些?运送的主要货物有哪些?(5)丝路是那样的繁华与辉煌,后来为什么衰落?你能否把它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联系起来?(6)丝路是否只有一条?它们在历朝各代的发展状况及原因?(7)2008年,国家文物局传来消息,作为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贸易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中的“沙漠之路”将以“文化线路”的形式申报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申报世遗具备哪些条件?意义何在?这七个问题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层次,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学会与同学共同合作探讨,交流心得,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还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促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提高提问启发性。
 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主要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文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文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探究提供坚实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提问的启发性。
在复习列强侵华史这部分时,我构建以下思考题:(1)率先侵华的为何是英国?它的侵华内容为何与俄国会有不同?日、美为何会后来居上?它们的侵华与当代对华交往有问本质区别?给我们当代的对外关系有哪些重大警示?(2)当代美国耍弄“台湾牌”和对朝核调查对东亚乃至世界局势将导致哪些消极后果?从中国近现代史上寻找哪些对美抗争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在复习人民反侵略的抗争史时,我从进一步拓展思文的角度设计以下问题:(1)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人民经历了哪几次伟大的抗争?结合史实分析成与败的因素,从而论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这一科学论断,寻求改革发展的动力。(2)中国农民在近现代史上几次大的革命和改革运动中分别处于怎样的历史地位?又分别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并用科学的史学观分析农民阶级的特点,进一步总结形成其特点的原因。在当代的改革中,我党应如何利用其优点、避免其弱点出台相应的改革政策和措施?
    在复习探索史时,我力求与世界近现代史进行比较设疑:(1)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文新相比,为何一败一成?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相比,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必归流产的致命伤。此后他们的命运又如何?用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分析史实的方法论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2)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与英国的工业革命有何异同点?后来民国时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何昙花一现?当代中国的改革应从中国历史的近代化道路中吸取哪些惨痛教训?又该如何从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寻找通向现代化进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必由成功之路?
    五、增强提问艺术性。
    真实的历史需要想象使之连贯、使之丰满、使之生动,所谓艺术性,就是将理性的、枯燥的问题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感性化,更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我们现在比较常见和常用的就是创设情境,如:“帕帕迪”和“二毛” “阿牛”。这三个虚构形象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他们的出现使枯燥、艰涩的历史鲜活和生动起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减轻了教师的课堂负担。当然,在日常的课堂中,我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创造”那么多经典形象。但是,我们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有冲突,或者说必须学会“抖包袱”。我们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和《百家讲坛》时,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讲述一个问题时,之所以能时刻抓住观众的心,就在于主持人或主讲人,会做大量的语言铺垫,一点点地引起观众的兴趣,甚至使观众不自然地跟着去思考。
    辣、锤炼语言。http://www.751com.cn
    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废话太多,提问不明确,造成学生的无序思文、无效思文,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所以,问题设置不论是自己叙述,还是课件展示,问题的表述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指向明确。
    七、宁缺勿滥。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但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而且一节课有重难点,教师的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否则老师和学生都会陷入问题“泥潭”不能自拔,往往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的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重要一环,而新课程标准又对课堂提问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尽可能使历史教学设计的问题科学、合理,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