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二轮复习的有效性策略

更新时间:2015-1-15:  来源:毕业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二轮复习的有效性策略
    (一)为何反复强调有效性?
      意即我们的历史教学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无效劳动,主要表现为:(1)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类似其他学科的成就感,始终“找不到学习历史的感觉”。(2)老师对历史学科价值和特点的研究和挖掘不够,历史课堂没有凸显其应有的功能和特色,课堂效益低下。(3)学生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不够理想,与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什么是有效性?
      重点在于对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特点的把握,我们现在普遍的做法仍在用老办法实施新课程,“我们给学生方法、观念上的东西,对学生的心智成长并不多”(刘芃语)。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文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关键词就是三个: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能力要求也是三个层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毫无疑问,高考的导向是正确的,它遵循了历史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历史思文和能力潜质的、充满人文情怀的合格公民,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是颠覆性的变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否则就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三)如何实现有效性?
      下面从知识与能力、必修与选修、训练与讲评等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历史二轮复习的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1、知识与能力
      各路专家一致认为,二轮复习总体上就是要“突出三条主线,抓住两个重点,突破一个难题,强化四种意识”。“三条主线”就是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两个重点”即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一个难点”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文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综合能力;“四种意识”就是通史意识、整体意识、现代意识和人文意识。
     (1)如何构建知识专题?主要是抓好两个关键词:时期和主题,即由一轮复习时的分模块(专题)掌握知识转变为分时期(通史)、按主题重构知识体系,有重点地进行复习,以提高运用知识和解题的能力。
      思路一:《考试大纲》是按时期(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中国、近代世界,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顺序编排考试范围,高考历史试题也是按照先古代后近现代,先中国史后世界史的顺序编排的。为适应这一趋势,二轮复习最主要的模式就是分时期重组知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建立起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思文能力。
      思路二:历史高考题中大多是根据某一主题挑选材料,然后设计问题,因此确定主题串联知识,也是二轮复习中针对性很强的一种模式。但是主题的确定应遵循三点:宜小不宜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要有时代气息。
      (1)政治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君主专制制度,明清与晚清的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近现代的改革开放等。
       (2)经济政策演变与发展过程:重农抑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知识经济等。
       (3)经济运行模式与相互交融: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
      (4)思想文化演进与前因后果:百家争鸣,人文主义,文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讨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
      (5)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演变:新航路开辟,资本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演变、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等。
      (6)关注热点问题,形成主题专题:
      2011年的重要周年事件有: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1921年中共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中华苏文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91年苏联解体和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2012年的重要周年事件有: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魏源编撰《海国图志》,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时政热点: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主权信誉降级,中共十七届辣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决定等。
      (2)如何强化主干知识?专家们一直认为,知识来源于史实,历史结论具有不稳定性,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知识。从学习过程看,很多学生看书抓不住重点,分不清主次,对教材逢字必读,缺少选择性和针对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看书,要让学生明确什么内容该看,什么内容不用看。像一些基本史实,务必要求熟练记忆、理解掌握,对那些主观色彩浓厚的结论、评价等,不必强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要求理解即可,更没有必要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如果我们忽视对课标的学习与解读,一味地要求学生自己看书,就会陷入盲目,既抓不住重点又不全面,导致复习效率低下。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对三本必修教材的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出的主干知识主要有:中西政治文明的创新,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外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国际关系和大国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中外思想文化的嬗变等。
      (3)如何提升学科能力?除了正确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外,学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二轮复习的重要目标,简而言之,每个专题复习都要抓好三个步骤:用纵横表格重组知识,用典型材料透析问题,用经典试题检测效果。根据课程观来命题决定了考试内容和材料选择的不确定性,我们只有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才有可能于“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一贯倡导“无材料不成历史课,历史课必有材料;无材料不成历史题,历史题必有材料”,有效的材料和问题教学,应该是历史课堂最根本的模式。武汉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炫五星”系列材料集锦值得借鉴。建议老师们还可以构建题型专题,如怎样解答材料式选择题和历史主观题的答题规范等。
      强化整体意识,要求我们在知识梳理的基础上着力进行纵横联系:有效的纵向联系即概括不同阶段历史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如针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专题,我们就可以抓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多极化趋势这条主线,然后联系各体系形成的背景、标志、过程、特点和影响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规律及对其的认识。有效的横向联系即要从分析各专题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入手,理清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将该专题的历史现象与同时期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其实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如将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知识整合为20世纪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把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新中国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知识整合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嬗变等。
      2、必修和选修
      这个话题也可以换着“课内与课外”,本意是强调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现如今高考教材已不是命题的最重要的资源,在新高考中,命题的材料和思路要比命题的内容更重要。考纲可以告诉考生的考试内容,但不能告诉考生的材料和思路。还有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史学观念被不断运用到高考命题之中,给我们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除了要能够熟练把握和重组历史教材外,还要有高超的“课外研究”功夫。
      (1)教材存在缺陷。刘芃先生指出,现行教材存在很多不足,如必修课本里缺少了世界大战、改革的东西,非常不利于上课和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把教材再做整合,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成的学科体系,以弥补初中知识的不足。他还强调,在命题过程中选考试题的设计思路:什么是改革?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现象。战争还有那一些?和平与发展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两年高考选做题来看,特别是改革题,有关背景材料都不是教材中重点描述的哪些改革,如榷盐法、盟旗制度。对于必考试题,他说政治、经济、文化只是为了思考的方便,不能孤立存在,由此要注重“贯通”——古今关联,中外贯通,即基于此而有意识提出的。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我们如果有条件,每天用半小时通过多媒体或班班通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同学们选播一些时政要闻、经典史料,适时开展一些讨论,无疑是补充学生认知、扩充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的好方法,没有条件,即使是选编一些文摘类的材料(如《文综园地》)给学生阅读,也是不错的办法,以弥补教材知识的不足。
      我们课堂上主体复习内容应该是三本必修教材,而对于选修课本,将四本书都进行认真复习,一是没有时间,二是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我们学校历史备课组是准备重点复习选修一和选修三,既保证学生有选择的机会,更是为了弥补必修教材知识的欠缺。
      (2)学习任重道远。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专业化,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多了解学术研究动态,了解高校教师的命题思路。建议多读《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相应的刊物。中学教师与高校教师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所以一线教师不要盲目押题,误导学生,并建议多做近年来高考试题,多分析,多研究命题思路,角度等。
      历史复习需要新史观的指导,目前比较认同的史学范式包括:文明史观,即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分析文明的演进与交融。现代化史观,即以现代化史观认识归纳近代发展历程。全球史观,即以整体史观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社会生活史观,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甚至还有包括与文学、数学、制度学、美术、统计、地理、人口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运用等,如果有精力,我们都需要加以学习和认识。
   我们中学教师一般很少有机会整体阅读到时下大学经典历史教材和史学名家的著作文章,我们更没有多少精力去研究时下的优秀的史学成果,但是现在网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与发达,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网络的力量,搜集到丰富的史料资源,捕捉到重要的史学动态,如果我们的历史老师还没有形成“百度一下”的习惯,经常关注相关网站上有关历史研究的报道和动态,研读有关的文章,发掘对教学有用的史料,如果我们还仅仅停留在于网上下载几套试题拼凑给学生练习,那么我们的自身的学习任务和对学生的教育任务就没有很好的完成。
      3、训练和讲评
      经验告诉我们,适当的训练和精道的讲评也是历史高考复习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训练的密度、深度和强度,如何做到讲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恐怕还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1)高考题是最佳训练材料。高考题基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备考过程很难命中这个情景,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教材知识、材料和训练题目进行认真的分析甄别,大胆进行“减法操作”,突出重点,重质轻量,以质取胜,以落实为要;以有效地培养能力为目的,不要满目加大训练量,大搞题海大战,只会造成浅尝辙止、囫囵吞枣的后果。
      我们可以选取近年经典的高考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充分的讲评,比如2011年第40题“官员选拔德才观的变化”和第41题“西方崛起因果评论”就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花上几节课的功夫,分类进行不同题型选择题和主观题的研究与分析,每节课重点给学生几个方法和技巧,无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后面附录了我的一节公开课的备课思路,就是鉴于高考主观题(观点评论题)的困惑而做的一节思路课,很不成熟和完善,仅供参考。
     (2)答题规范和技巧不可小视。在保证训练题目科学性的前提下,二轮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训练的规范性: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要“精练”,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由学生自主决定;三是模拟考试要到位,要定时定量,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
      我以为,每次训练结束后,不仅仅老师要做好分析和讲评,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反思,发给学生一份《文综训练反思表》,要求学生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规范层面记录下自己的答题得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如果能坚持做下来,我想一定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文能力和答题水平。
      高考命题掌握在国家考试研究人员和大学教授手中,从近些年的历史高考试题来看,试题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难,其原因就如黄牧航教授所说,专业化趋向过甚、太强,远远超出了中学生的实际能力,甚至超过了对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生的要求。我们的中学生毕竟心智发育不够健全,其学习精力、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毕竟有限,对于长期从事历史专业研究、甚至尚处于不够成熟时期的有些前沿理论不会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很有限,加之学习条件、生存环境的恶劣,也极大的制约了中学历史研究的进程和步伐,远远达不到专家们所希望的专业化水准。
      但是因为高考方向性的正确性、国家考试的权威性,我们在希望命题适当考虑中学历史教育实际的同时,“怨天尤人”、“盲目愤青”已经没有意义,唯有在现有条件下,努力缩小与新课标、高考要求,加快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别无选择。如何在新课标高考背景下,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确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思考、探索和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够交流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总体分析】首先浏览本题材料,明确本题的考查主题和能力要求。本题主题很明确:“西方崛起”,试题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论,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评论史学观点的能力,具有很高的思文要求,全面涵盖了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中的四项学科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是能够阅读材料,提炼出材料中的观点,然后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认识,评价中一定要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论述,史实与论点吻合,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获取信息】本环节对于解答材料解析题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必须通过仔细阅读和推敲,最大限度提取有关信息。
      通过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材料,综合归纳出其主要信息包括:西方崛起的进程开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出现;其崛起的主要的动力来源于欧洲本土文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扩张、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碰撞的过程中,欧洲深深影响着亚、非、拉历史的发展,欧洲始终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细读第二段材料,综合归纳出其主要信息包括: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欧洲一直落后于亚洲,西方的崛起是比较晚近才发生的;它之所以能够崛起,深深的受到了先进东方文明的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1500-1800)亚洲与中东国家是世界的引领者(中心),深深的影响着世界的发展,直到近代才逐渐被西方国家赶超,欧洲并非一直是世界的中心。
      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得出两个焦点问题:(1)西方崛起的过程(时间)及其原因;(2)文明交融中的世界中心及其影响。
      【调动知识】围绕以上两个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材料,结合问题,找出可以支撑的历史知识。
      支持第一段的主要知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主政治和灿烂文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方文明传入亚洲,对亚洲产生的影响。
      支持第二段的主要知识:亚洲封建文明的辉煌灿烂: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等,长期引领世界并对西方产生重要的影响;四大发明、儒家文化、宗教信仰等亚洲文明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影响;近代亚洲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被西方国家赶超,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阐释论证】分析以上两个焦点,得出材料中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再次结合材料和已经调动的知识,努力尝试对其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
  (一)材料关于西方崛起的过程(时间)及其原因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1)西方崛起主要是本土文明影响的结果;(2)西方崛起除了自身发展以外,主要是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
   根据以上调动的有关知识,分别对两种观点进行分析论证:
      支持观点1: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对近代欧洲文明的奠基作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对近代欧洲文明的奠基作用等。
      支持观点2:古代商贸中,东方文明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四大发明和儒家人文精神等对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产生的巨大作用;中东基督教的影响持续至今等。
      (二)材料中关于文明交融过程中世界中心及其影响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1)欧洲影响世界(欧洲中心论);(2)世界影响欧洲(非欧洲中心论)。
      根据以上调动的有关知识,分别对两种观点进行分析论证:
      支持观点1:近代亚洲闭关锁国而日益落后,西方列强在侵略扩张中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传入亚洲,瓦解自然经济经济,推动亚洲近代化的进程;西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带来的深刻影响等。
      支持观点2:古代东西方贸易中,东方主导地位和长期的贸易顺差;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所带来的巨大灾难,西方崛起过程中,过于追求强力和利益,带来人类道德滑坡、情感冷漠、地区冲突、世界战争和自然环境破坏等。
      第三,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思考成文,因为事先同学们已经参加考试,所以可以结合本题的评分标准,通过典型答题的展示,归纳本题答题和分析评讲过程中存在问题和获得的启示。
      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1)答题过程中,阅读材料,完整、准确的提取信息是关键,大约需要至少一半的做题时间来完成这一步骤,材料至少要读上3-4遍。
      (2)阐释论证前,需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努力调动支持观点的所有知识,分类进行罗列。
      (3)阐释论证过程中,先要摆出观点,列举具体史实进行证明,史实与观点要吻合,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于支持论点的史实分析一定要透彻,不可敷衍。http://www.751com.cn
      (4)还有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用语专业等要求。
      总结: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就好比是“剥竹笋”,要“层层解剖”,“步步为营”,通过反复阅读和分析,领悟历史试题的真谛,不能像“剥花生”,一次“见米”,更不是“削黄瓜”,将最有营养的成分(皮)去掉,而后二者刚好是我们的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
      第四,如果有时间,可以围绕本题进行延伸和拓展,做一做巩固练习,再次进行思文训练,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留到课后思考。
      【本题延伸】对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原因、文明演进和世界中心的变化我们还有没有自己的观点?
      运用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纵观古今世界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存有各种文明,它们都有其发展演进的过程,都对人类历史产生过自己的贡献,不存在孰优孰劣;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也出现过不同文明的冲突和交融,它们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尊重各种文明的差异性,做到多元共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应该是文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形成和谐世界的重要路径。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二轮复习的有效性策略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