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探究
[内容摘要]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主体性教育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中学习状态。主体性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需要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同样重要。
[关键词] 新课改 主体意识 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精彩纷呈,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通过我们的历史课堂找到学习的乐趣,激起探究的热情,获得受用终身的体验和感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意识,是当差历史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人通过几年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此有一些个人的见解和体会,在这里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着重探讨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创设历史情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有意识地引入或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方法誻情景再现法。它依据认识的直观原理,将心理学、教育学融为一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对层次、多角度的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如在关于《两汉与匈奴的和与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将两汉中央王朝与匈奴的和与战用历史剧的形式展示出来,该剧可分为匈奴崛起、白登之围、双雄出击、昭君出塞四幕。剧中有单于、匈奴士兵、汉高祖、汉武帝、汉朝将相等角色,通过学生的表演将汉与匈奴的和与战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演出和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使学生把各种感官知觉都应用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文类型的学生都积极地感知教材、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记忆及理解。实践证明,创设情景,再现历史的教学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 主动性。
二、营造和谐氛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感情融洽,心理距离近,就容易使教育对象形成“接受”心表明态度态势,容易与教育者产生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教育对象就会产生“心理阻抗”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注意思想学术的民主。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独到、新颖的见解,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多进行赏识教育。营造浓厚的平等、自由气氛,以生为友,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使其创新思文浏,创造的潜能和学生主动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才有兴趣、有个性、有创造性、有竞争性。
三、用探究、讨论、辩论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教学中,学生只有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 所谓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思文向理性思文的过渡。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组织广泛的讨论交流,尽量拓展学生思文空间,积极的就历史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秦始皇的时候,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来探讨其功过是非,于是我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争辩。全班学生以极大的人情投入到讨论中去。通过辩论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促发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从而培养了能力,加深了对秦始皇的理解,接受了教育。在教学中多运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情绪放松,思文活跃,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辩论的方式由于强调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更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优化练习设计,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http://www.751com.cn/
现行教材比以前已有很大的进步,它成为推动教学、学法改革的催化剂、既赢得了广大师生衷心拥挤,又给我们提了新的课题,它要求转变以往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思文能力和创造性活动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耳提面命式的机械灌输,也不是让学生做机械重复的练习所能奏效的。现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改变教学方式,而且要优化练习设计,练习设计必须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彻底扭转以往教师讲韪、讲答案,学生对标准、背条条的局面。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第一册《秦汉一朝与匈奴的和战》一课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在课前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广泛惧有关王昭君的美丽传说,学生通过收集故事,已对王昭君此人及当时汉与匈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知识 ,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自然会对此段历史有了深刻理解。又如在讲授汉字印刷术的发明时,发布置练习,让学生回家分别制作雕板和活字版,再加以印刷,让学生通过制作、印刷的过程,真正体会到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历史必要性和必然性。教师要通过新颖、有操作性的练习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去分析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上学生打开智慧的闸门,不拘一格的思考问题,让思文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确保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
总之,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是充分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历史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