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传: 周清华 更新时间:2013-9-14 18:04:31
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然而在此期间,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容易出现阶段教育“衔接”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因此,幼小衔接一直是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地重视。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如何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学习与生活制度等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前者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导形式的教育,后者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导形式的教育,这种客观存在已造成儿童入小学后的不适应。近年来,由于小学课程加深、父母对子女过高的学业要求、过分包办儿童自己能做的事等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责任感、独立性以及有关能力形成,这些都加大衔接的“坡度”。
一、幼小衔接的问题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多数人已经正确认识到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单向性 很多幼儿园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很少主动与幼儿园接触,因此,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但事实需要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片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而比较忽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机学习能力,以及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突击性 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这也成为小学教师、幼儿家长衡量幼儿园质量的标准。幼儿园则不得已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
(四)表面性 有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些最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会员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五)盲目超前性 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轻视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为了迎合家长有的幼儿园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使得儿童在入学后出现: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二、幼小衔接指导策略 针对以上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双向衔接”;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以达成家长和社会对儿童教育的共识。 幼儿园
1、幼儿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
首先,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应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并向小学一年级教师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展示幼儿的学习水平,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一般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活动,同小学生联欢,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学生的愿望。
其次,调整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为幼儿适应小学作息制度,幼儿园大班作息制度应适当更改,如缩短午睡时间,延长上课时间,增加上课节数,减少游戏及户外活动等。 再次,加强幼儿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和倾听同伴所见所闻,在各项活动中注意丰富幼儿词汇,如在学习单词的基础上,让幼儿用一个单词说一句完整的句子,从而提高幼儿造句能力,然后让幼儿把多单词用完整的句子编成一个情节或一个故事,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读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幼儿想象力。在幼教活动中,注意提高幼儿写的能力,如让大班幼儿写一些有关联的词语或独体字,如爸爸,妈妈,幼儿自己的姓名,住址等,这样可以训练幼儿写的能力。同时,可让幼儿多参加民间游戏“跳房子”,充分了解田字格的结构,为前书写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在一日活动中要有意识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使其参与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坚持性,能够独立、认真、细致完成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独立生活处理能力,培养幼儿的入学积极态度,使幼儿顺利走过幼小衔接这个“陡坡”。
2、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可有意识引导幼儿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玩”、“这样玩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为幼儿进入小学能够有安全意识,能进行自我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3、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幼儿园园报、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聘请心理学教授、幼教办教研员以及对幼小衔接颇有研究的教师、有较多经验的教师或家长给家长们做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同时教师记录下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根据幼儿个人的实际情况,向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幼儿的个人方案,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的方法。 家长 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家长应该做好孩子的以下工作:
1、身体方面的准备。家长在孩子入学的身体准备要做到:充足的营养和休息,使他们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要求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了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家长要让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时间尽量保持一致,让孩子逐步适应,以免因突然改变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而影响孩子的健康。
2、心理方面的准备。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这样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3、独立生活的准备。家长们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理、学习和动手能力以及孩子劳动能力。比如在幼儿园大班时期,家长就要注意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同时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
4、学习方面的准备。家长为幼儿特开辟一个独立学习小空间,选择自己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书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方格本、多格算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对即将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家长应培养孩子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看书时的坐姿端正;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正确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爱护书本和学习用具等学习习惯。
http://www.751com.cn 5、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家长还是接送比较好,但要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横道,迷路找民警。 其次,让孩子记住父母和其他负责接送的亲属的名字,记住家里的电话和父母的手机号码,记住父母工作单位的全称和办公电话。 当然,为以防万一还可以把这些内容写在一张硬纸卡上给孩子随身携带,告诉他在讲不清楚的时候把这个拿给警察叔叔看。
6、家长接受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有意注意的水平的高低决定幼儿成绩的好坏,因而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注意很有益,能够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家长对幼儿进行一些零散正确入学知识准备,但不是提前教拼音、识字等,也无须把玩具收起来,更不需要让幼儿进学前班。同时,家长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幼儿当前的发展状况,使得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 从幼儿提出的问题和日常对幼儿的观察来看,我们认为幼小衔接的物质准备虽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幼儿的心理准备,它将更多的影响幼儿入学后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缩短幼儿的适应期,在我们的教学谈话体会中还必须有家长的配合,我们要密切家园联系,结合工作实际及时调整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内容,为幼儿未来的小学生活作好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共同努力。因此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使儿童能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去体验社会情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幼小衔接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