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选题缘由
研究课题的动力源于我的一次亲身实践经历。那是我在幼儿园上的第一堂课—故事课《烟斗萨克斯》。讲完故事后,我按部就班地询问道:“你们喜欢故事中的小老鼠形象吗?为什么?”“喜欢!”幼儿们齐声回答道,都举起了手,热切地看着我,齐刷刷地小手臂像一片整齐的小森林。
我请了几名幼儿回答,他们的答案无一例外,每一条都准确“击中”了我写在教案上的目标 “感知小老鼠聪明、善良的形象。”可是,有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不喜欢,小老鼠是个小偷,他偷了爷爷的烟斗。”“那是为了爷爷好,老爷爷吸烟生病了!”立刻有幼儿给予反驳。“随便拿别人东西就是不对的。”小男孩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孩子们顿时陷入了热烈的讨论中,无视了我这名“新手老师”尴尬的神色…
直到主班老师出面干涉,讨论被打断,活动重又走向了正轨,对,正轨——那是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善良的小老鼠,可爱的小老鼠。本文来自辣,文^论#文~网,加7位QQ324_9114找源文
“你喜欢……形象吗,为什么?”从问题结构上分析,这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意味着答案的多元化;从问题内容上分析:“喜欢”是一种幼儿内在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强调幼儿的自主创造与表达。即幼儿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可以现在喜欢,也可以以后不喜欢,言之成理即可;从解决目标上分析,这个问题应当更多的指向表现型目标。表现性目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首创性反应,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
而事实上,对于这样一个开放的,无答案的,鼓励幼儿讲出内心真实感受的问题,教师仍然想要将一种标准化的、整齐划一的反应传授给每一名幼儿,那么对于其他问题呢?在其他场合呢?幼儿能否有机会真实地表现他们的所思所想呢?
www.751com.cn此外,幼儿对“偷”这个一般概念的争论也引起了我的关注,“偷”是什么意思?小老鼠做的是对的吗?“偷”与“拿”有什么区别?我在想,如果将讨论继续下去,那幼儿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他们能得出结论,说服对方吗?
为了延续这个一年前因为我的不知所措,因为主班教师的善意而中止的讨论,我决定以幼儿喜欢的绘本故事为切入点,研究在故事的哲学探究中,幼儿所表现出的思文特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哲学故事探究情景中幼儿思考特点的研究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