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敏感性心理辅导论文开题报告
用自行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本校学生进行了人际关系的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以高中生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修订《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自评问卷》,使其适用于高中生,进而挑选出具有高拒绝敏感性的高中生。然后,根据心理学的相关原理,运用自编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高拒绝敏感性的学生进行干预。即使用认知重建的方法调节拒绝愤怒性水平,用放松训练的方法调节拒绝焦虑性水平,用转移注意力结合归因训练的方法调节拒绝预期性水平,以此来解决高拒绝敏感性水平对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刘玉娇, 2012)。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对《高中生拒绝敏感性自评问卷》的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适合高中生使用的测评问卷。通过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拒绝敏感性分数的同质性检验、差异性检验的量化分析和实验后的质化分析两个角度对随机挑选出的30名高拒绝敏感的学生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统计,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认知重建的方法可以有效调节拒绝愤怒性水平;(2)放松训练的方法可以有效调节拒绝焦虑性水平;(3)转移注意结合归因训练可以有效调节拒绝预期性水平。团体心理辅导对降低高中生的拒绝敏感水平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拒绝敏感性水平(刘玉娇, 2012)。
硕士学位论文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在对有关问题的大量国内外理论与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状况,重点研究了高中生拒绝敏感性的团体心理辅导问题。该研究的选题视角新颖,对于丰富儿童人格心理及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论文研究思路清晰,方法恰当,数据结果可靠,观点明确,有自己独到见解,工作量饱满,全文逻辑结构严谨,讨论内容充实,文字表达流畅,是一篇优秀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我同意推荐其论文为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www.751com.cn
陈思帆. (2009). 学生依附关系、拒绝敏感度与暧昧讯息处理之关系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樊富珉. (2002). 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山版社.58–92.
韩仁生, (2003). 中小学生交往范围内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6 (4), 736.
林崇德. (1995). 发展心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346–357,368–380.
刘玉娇. (2012). 初中二年级学生拒绝敏感性调节的心理成长训练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霞. (2007). 拒绝敏感性的相关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勇, (2007). 教师团体心理辅导.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71, 172.
裴文. (2006). 不同放松训练方法对改善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状况的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秦山云(2011). 初中生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发展特点.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淑霞. (2007). 接受被拒绝. 世界博览, (10),68–71.
杨银, 杨斯环, 张莉. (2002). 放松训练对脑电、心率变异及情绪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 16 (8), 522–524.
张燕冰, 杨斯环, 张莉. (2004). 放松训练对脑电、情绪的影响及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 (1), 21–23, 170.
Ayduk, O. Denton, R. M. Mischel, W. & Downey, G. (2000). Regulating the interpersonal self: strategic self-regulation for coping with rejection sensi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5):776–779.
Ayduk, O., & Gyurak, A. (2008). Cognitive inhibitory control as a buffer against rejection sensitivity. In F. Erkman (Ed.), Acceptance: The essence of peace. Selected paper from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pp. 157–171). Istanbul: Turkish Psychology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