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未读原因分析
从此次调查结果的总量上来看,未阅读总量达1563人次,超过了已阅读总量。对这1563人次的未阅读原因进行调查分析(见图表1-9),在问卷中我们共设计了“不感兴趣”、“没时间”、“考试考得少”、“选择音像品”4个原因项,另外还设计了“其他”这个补充项供学生灵活发挥。在“其他”一项中,学生填写的意思相近的内容被我们在统计中并入近似项,另有“没听说”一项原因出现的次数相对集中,我们在统计中将其单独列项,最终确定影响阅读的原因共5项。
图表1-9
从五项原因对阅读的影响来看,“不感兴趣”是导致学生未阅读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而选择不阅读的有727人次,几乎占到了总量的一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课业重、没时间”,因此导致不阅读的有551人次,占到了总量的三分之一强。二者之外的其他三项原因影响较小,“考得少”仅占5.4%,可见考试这一评价机制并未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发现。“选择音像品”占到了4.4%,从具体篇目来看(见附件一),这一原因影响到的主要是戏剧作品以及被翻拍为经典影视作品的古典名著。学生自己补充的“没听说过”占到了8.4%,受到这一原因影响的篇目比较集中,主要是未读量占前5位的《语文常谈》、《谈美书简》、《子夜》、《匹克威克外传》以及《歌德谈话录》等几篇,可见对作品不了解是导致这几部作品阅读情况不佳的重要原因。Proteus+Keil交通信号灯控制实验+流程图
3.2主观调查项分析
为了更真实、全面地了解当下学生的阅读取向,我们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分成了主客观两部分。客观部分对“建议”中明列的30部作家作品进行调查,主观部分则采取灵活开放的形式,请学生自己填写喜爱的课外书目,并调查其喜爱的原因。在回收的99份有效问卷中共有42人填写了主观调查项,涉及作家作品共17部,其中2人以上共同喜爱的篇目有9篇,具体人数分配及喜好原因调查结果详见下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