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作品中的现代性教育思想
作为一个西方化的语词,起源于欧洲中世纪,从词源学的角度上看具有前进、进步的意思,但欧洲真正的现代性,源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以后的启蒙运动确立了一系列现代性理念和思想的系统哲学话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自由、民主、平等、博爱
自由在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讲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难道生命如此珍贵,难道和平如此甜蜜?以至于非要用镣铐和奴役去换取他们?我不知道别人何去何从,我的抉择是:不自由,毋宁死!我镣铐的锁链声早已响彻平原,战争不可阻挡——让他来吧!我愿意重复此句,让他来吧!”[1]自由对于当时的美国文化来说,首先意味着从被英国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解放公民的自由人身权,征税获得当地政府的议会通过而不仅仅是总督府和英国本土政府采取单边主义的决策,自由的权力意味着在法律的规约下同时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一系列行为负责和自我价值的尊重。
民主从其词源来看意义为大多数人的统治,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由于当时古希腊十分之九的人为奴隶,而在当事人看来,这类人不属于公民,再加上妇女不能参加选举,实际上参加选举的为数甚少,其实质是贵族寡头民主制。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国王威廉玛丽二世和议会(上议院和下议院)在《权利宣言》中宣称其核心即为限制王权,实现二者的平衡,把一部分权利让渡给民众,由民众选择自己的代理人,是为现代西方民主制的起源。
平等在《独立宣言》中得到了形象说明“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人在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就是平等的,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追求的权利。”
博爱作为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两希文明作出整合过程中吸收基督教希伯来文明的合理内核,主张爱众人,不论其出身、地位、阶级等等,在对于西欧庄园制的封建等级制度为象征的的佃农和庄主之间含有的等级关系,由此转化为马克思韦伯的理性官僚体制,强调内部分工,自由劳动力,爱众人,由此获得原罪的救赎和进入天国的宗教期许。在教育理念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进行主导,尊重个体的选择和自由意志,作为西方文化理念传承的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独立性。
(二)教育的动力,注重以效率为本的重商主义,契约精神
重商主义起源于现代西欧的荷兰,在十辣世纪的“海上马车夫”看来,重视商业发展,注重商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的提升,商业比农业和手工业可以带来更大的利润和效率,在海上舰船的对外贸易之中,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的文化理念,为了获得资本原始积累,通过贸易顺差方式来提升综合国力。从而体现出现代西方文明的注重效率的教育学基本思想。
现代契约精神体现在购票交易,海事贸易等经济活动中,更早的起源上,从宗教观点来看,“上帝与人立约”这一宗教活动中在某种程度上为现代性的经济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中世纪宗主和佃农签订协议,约定双方权利和义务内容,各自遵守,不因双方权势、地位、金钱而动摇其稳定性和规范性,是为契约至上。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不再是古代的私塾,注重计划性和效率,现代契约精神式的师生地位平等,摆脱家长制的束缚。强调师生亦师亦友的关系,主体地位平等,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叶圣陶语文教育现代性论文+思想概论 第3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