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农学论文 >> 正文

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更新时间:2009-12-26:  来源:毕业论文
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实施“农远工程”,把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中小学,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战略举措。工程实施工作的核心,是设备设施和优质资源的普遍应用,是把“面向学生,进入课堂,用于教学”的工作要求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狠抓应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到今年底,工程将全面覆盖我省的农村中小学,如何使工程持续发挥效益,抓好应用仍然是教育行政部门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主题。
一、应用的实践与进展
从2003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开始,我们就在工程建设实践中逐步理出并坚持了抓应用的五项措施。
1.强化应用管理
(1)明确基本要求。我们坚持要求每套设备每周教学应用必须达到20节课,每周开展一次德育活动,平均每月两次为农服务活动;所有项目学校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一表三册” (专用课表、教育资源登记册、教学应用登记册和为农服务登记册);计算机教室实现 “一室多能”(网络教室、教师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对校内外开放的绿色网吧),并要不断提高使用效益。我们把这些基本要求作为规定动作,逢会、逢培训必讲,进学校必查。
(2)广泛开展活动。为营造全面应用、全员应用的氛围,近几年,省教育厅和各市县先后组织开展了应用技能比赛、应用经验交流、专家巡回指导等多种活动。为促进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从 2005年起,全省连年开展“远程教育应用年”活动,重点是落实四个加强(加强全员培训,加强应用研究,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协作配合)。陕西省教育网还开设了《远程教育网上百县行》,通过网上相互学习,互动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应用年活动的开展。
(3)健全规章制度。省厅先后下发了规范应用管理的多个文件,组织编写出版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与应用手册》,在总结各地经验、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印发了《陕西省中小学校信息化评估标准(试行)》。各市县和学校也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推进应用的各类制度和规范。一些市县还把应用工作作为 “一把手”工程,纳入对市县教育局的年度考核内容。
(4)加强检查指导。我们把经常性深入一线检查指导,作为强化管理的硬措施,坚持面上的每年一次检查要“省查到县、市查到乡、县查到校” ,省委省政府领导,财政厅和发改委的领导,下基层检查时,总是 “多走一步到学校,多问一句远程教育”。省教育厅的领导更是经常不打招呼,深入学校检查应用工作。省、市、县先后组织领导和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总计已过百次。在经常性的检查指导中及时发现和解决了大量突出问题,为一线的应用工作直接提供了有效的服务。许多市县还开展了远程教育应用“千校行”或“百校行”活动,通过明查暗访、电视曝光、现场指导、总结通报等手段,极大地推动了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5)注重典型引路。即点上试验、探索和总结,面上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从项目启动建设开始,我们就明确提出了“应用工作层层有典型,重点领域事事有典型”的工作要求。全省每年召开一次项目建设与应用现场会,各个项目市县也都通过召开现场会的办法,不断推出自己的典型。西乡县的普遍应用,太白县的应用管理,三原县的应用体系建设,武功县的光盘播放班班通,彬县的“农远工程”农村党员教育,眉县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先进经验,都在全省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推广各类典型,对推进普遍应用发挥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
2.抓实人员培训
(1)落实培训责任。我们明确规定,省、市抓管理者、培训者和技术骨干培训,并负责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县区抓电教人员、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学校抓教师全员培训。省市县校培训对象分别占5%、12%、19%、74%。为落实培训责任,省教育厅在带头搞好省级培训的同时,还制定了市县校培训工作评估标准,并认真组织了定期的检查评估。
(2)加强管理者培训。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应用要上去,基础是教师,关键在领导。领导的认识和应用水平高,他所在的地区和单位的应用水平一定会不断提升。我们首先加强了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技能培训,省电教馆给各市教育局长每人赠送一台笔记本电脑,先后以各种形式组织领导干部培训8次,接受培训的各级领导干部近200人次。通过培训,各市教育局长、督导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电教馆长等领导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应用工作。
(3)夯实校本培训。省厅制定了《校本培训工作指导意见》,从管理制度、培训方式、课程整合、学科应用、评价考核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项目学校在实践中注意做到“四结合”,即:应用技能与课程改革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竞赛展示相结合;教学应用与为农服务相结合。经省级抽查评估,目前大多数学校做到了校本培训有计划、有学时安排、有记录、有考评,80%以上的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远程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4)严格培训考核。在省、市、县的骨干培训中,我们坚持“人人过关,个个合格”,制定了包括教育理念、操作技能、应用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考核标准,对各类培训进行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关证书,不合格者自费参加下期培训。一些市县教育局还把校本培训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选先进、职称晋升三挂钩,初步形成了人人争相参加培训的局面。
3.加强应用研究
(1)以校本研究为基础。重点针对 “如何用设施设备和优质资源上课、上好课”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人人在应用中研究,在研究中应用”的工作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落实这一要求,多种措施抓培训、抓专家指导、抓条件保障,围绕课堂教学应用抓教研已渐成风气。西乡、太白等县通过校本教研,在运用“农远工程”设备设施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村党员教育等方面,还培养了一批典型,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经验。
(2)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对于应用中较为普遍的共性问题,我们层层梳理,形成课题,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课程专家、教研人员、电教技术人员、优秀教师,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基地,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深入研究。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直接参与课题研究,对于从应用需要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协调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各类实际问题,以及课题研究成果的采纳应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省教育厅直接组织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应用模式》课题研究,先后有55名省内外专家学者、5个项目县的25所实验学校、近600名教师和市、县教研、电教人员参与了研究工作,形成了32项远程教育应用的规范、模式和方法,总结出了5类19种教学方式和流程图,成果在全省推广,既促进了应用,又锻炼了队伍,还对全省的课题研究和校本研究工作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
(3)以网络研究为应用研究新的生长点。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汉中、咸阳等市一些县区的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建设渐次推进。凡建网的地方,大多数的教研员、一线教师都把教科研活动搬上了这一新的平台。专题网站、集体博客、QQ群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交流范围的拓展、专家指导的及时,信息量的无限扩充,使研究者的眼界和思路大大拓宽,研究工作不断出现新现象、新面貌。
4.开发优质资源
(1)抓集成共享。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各级电教、教研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课例、优秀课件评选活动,我们坚持及时征集筛选这些成果并进行统一加工制作,形成了大于500G的应用资源。我们还建设并开通了陕西基础教育资源网,向全省中小学免费提供了多达2000G的优质教学资源及视频教学片段。
2)抓自主开发。从教学一线的迫切需要出发,我们多方筹集资金,按照 “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整合力量,自主开发,形成品牌”的总体思路,实施了 “新跨越”系列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开发出义务教育阶段12个学科、300多张优质课的系列教学光盘。还组织专家研发出三种模式应用教师培训教材2套,《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及课程整合资源包共29张光盘,开发出二模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普及教材》2册及配套光盘6张,开辟了没有计算机教室的农村小学,用一台电脑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教学的新途径。
(3)抓机制建设。全省建成资源建设基地学校500多所,组建了来自教研、电教、高等院校、知名中小学的600多人的资源建设与审定专家队伍,汇集了多家省内有资源建设能力的研究、出版和制作单位,初步形成了“培训、竞赛、科研、应用”促进资源建设的新机制。
5.健全保障体系
(1)健全机构和队伍。为使机构和队伍适应“农远工程”应用的要求,省教育厅和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印发了《陕西省市县电化教育馆站建设标准》和《陕西省市县电化教育馆站评估办法》,并召开了全省电教馆站标准化建设现场会。要求全省市县电教馆站用三年时间,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基础设施、队伍建设和主要职责落实等五个方面全面达标。对提前达标的优秀单位我们给予了奖励。目前,全省40%的县(区)电教机构已经达到合格以上标准。 各级电教机构还普遍建立了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中心,按照“专、兼、聘”结合的办法,形成了省、市、县、校共3200多人的技术服务队伍,常年走乡串村开展技术支持服务工作。
(2)完善和落实技术标准与规范。陕西省制定了《设备故障报告、检测、文修、反馈工作流程与规范》,对各级电教机构、中标企业和项目学校分别提出了设备管理和文护的32条具体要求,定期检查设备文护,协调解决售后服务,指导教师正确操作。各县的技术服务人员也都基本做到了分片包校,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经常深入学校解决设备文护问题。
按照 “软件故障不过天,硬件故障不跨周”的要求,持续开展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练就快速反应能力,缩短服务周期,实现设备问题“随报随修,保障应用”。我们还依托陕西教育网开辟了“陕西远程教育应用专家在线”专栏,构建了我省 “即时通”通讯平台(“陕西远教”QQ群),把学校、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紧密联系起来,聘请专家在线答疑,及时解决项目学校所提出的软硬件及应用方面的各种问题。既节约了经费,又提高了效率。
(3)着力抓工作经费的落实。首先是结合项目实施与验收,要求各项目县财政按照“一模”每年310元,“二模”每年2800元,“三模”每年1.2万元的标准,落实运行经费。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还联合发文,规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费的使用,要求只能用于设备文护、资源购置和教师培训,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不得用于硬件设备和常规仪器的购置,这一政策的出台,强有力地推动了远程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工程应用仍存在的突出问题
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的加强培训、研究先行、制度建设、资源开发等推进应用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但因应用工作涉及范围广、牵动面大,这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
1.从教学应用看
(1)大多数教师总体上还处于刚刚“会用”的阶段,主观上如何解决教师持续的“想用”;客观上如何能使设备和资源更加“好用”(更便于操作,更节省时间和精力);如何能使教师们 “用得好”、“用得精”,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2)我们目前所普遍重视的,以及实际能做到的,还主要集中在教师“教”的一方,如何利用三种模式改进学生的“学”,在改进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大多数地方和学校都还没有顾及,而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3)我们农村初中的计算机教室大多还只是用来上信息技术课。虽然在工程实施中,也配发了不少学科教学资源,但或因班级和学生太多,计算机教室只能排开信息技术课,或因校长和教师不了解学科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还没有真正用起来。此外,计算机教室连入互联网、运用网上信息和网络平台,提高学科教学水平的学校还是少数。
2.从资源建设看
(1)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类型教师和学生资源需求(包括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发展需求)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开发建设与各类需求之间总存在一定距离。
(2)鉴于资源严重短缺是目前的主要矛盾,我们现阶段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资源的“量”,对资源的“质”,包括内容、形式、针对性以及与新课程理念的衔接等等,都还关注得远远不够。特别是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环境下,“一标多本”的教材使用格局,要求各个版本都应当有相应的多媒体资源,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版本的多媒体配套资源建设情况极不平衡。
(3)我们的资源建设更多考虑的还是课堂教学,对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相关的,多方面的课外、校外活动资源需求,则考虑得很少。
(4)目前的资源不论是项目配发的,还是市场上能够看到的,包括自主开发的,充分考虑农村学校,适应农村学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还少,如何适应量大面广的农村中小学的特殊需求,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从研究工作看
(1)缺乏对三种技术模式运行和应用情况的跟踪研究,如NC教室的实用性及技术升级问题,三种技术模式应用效果的评价与对比问题,投影仪等相对娇贵设备对环境条件较差农村学校的适应性问题,三种技术模式与部分学校原有电化教育设施的兼容共享问题等,我们都还没有来得及组织力量作系统研究。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与效益的充分发挥。
(2)研究力量相对分散,电教系统、教研系统、高等学校、相关企业与一线中小学校之间缺乏必要的分工与衔接,部分领域重复劳动,另一些领域无人问津的现象同时大量存在。高等学校和相关企业实际参与研究的力量还很少。中小学校的校本研究,专家引领往往难以到位。
(3)研究工作的地位在一些地方仍然得不到应有重视,人员和经费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项目建设和资金投放上 “重硬轻软”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应用研究工作上。
4.从设备设施充分发挥作用看
大大提高了的生机比,为学校和教育系统利用计算机实现科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在学校管理,如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育教学研究管理、师资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教育行政系统的办公自动化等方面,不少地方还没有起步。这对提高教学应用水平,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约束。
此外,按照要求,模式二的项目学校应能拨号上网,模式三的项目学校应能宽带接入互联网,但由于经费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农村学校还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因而这些学校仍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加之不少县尚未搭建起网络平台,一方面是大量的优质资源无法利用,另一方面,处于信息孤岛中的计算机,诸多功能也只能处于闲置状态。
5.从为农服务看
目前大多数地方和学校开展的为农服务活动,组织、农业及科技部门参与度不高,教育部门和学校又难以完全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也难以利用相关方面的资源,因而,有效组织农民群众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这样的服务既难普遍展开,又难深化和持久。
6.从制度和机制保障看
(1)人事部门管理的教师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与教育部门实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农远工程”应用能力培训等缺乏衔接,前者与职称评定挂钩,后者与教师的切身利益不直接联系,使得培训工作缺乏应用的利益驱动,实质性地全面推进的难度很大。
(2)信息技术费在农村义务保障机制有关制度中,还没有设立科目,没有规定明确的比例,因而,在一些学校仍然难以完全落实。
(3)“农远工程”应用情况还缺乏各方认可的评价指标,特别是使用情况、保障情况没有纳入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考核体系之中,也影响到有关工作的落实。
三、进一步抓好应用的对策建议
“农远工程”虽然建设任务即将全面完成,但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突出抓工程应用,毫无疑问将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应用,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说,关键是要抓好几个方面的整合。
1.要整合工作目标
所谓整合工作目标,主要是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当前和中长期工作目标之间的关系。开展教学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农远工程”应用的重中之重,这样的认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发生动摇。任何时候都必须切实把教学应用摆在整个应用工作的首位,在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多方面充分给予保证。但教学应用并不是工程应用的全部。没有学校管理的应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水平上不去,支持教学应用持续运行的机制就很难建立起来。而没有为农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新课程所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很难开起来,课程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阅历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从当前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看,现在我们要集中精力抓好的,仍然是已建成的三种模式的普遍应用,要最大限度地使所有设备设施“面向学生,进入课堂,用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也应主要围绕三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展开。在普遍的、满负荷应用的同时,要多种措施并用,努力提升应用水平和效果。但从中长期看,则必须逐步普及模式一“班班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所有计算机上网。只有这样,更多优质资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化,才会真正具备条件。
为实现重点和当前目标,必须认真总结和推广点上经验,突出抓好扩面的工作。对非重点和中长期目标,则应着力抓好试点,培养典型,点上突破,探索路子,形成模式,营造氛围,以点带面,梯次推进。
2.要整合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动应用的基础性工作,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人们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既无法充分调动起来,也将难以持久文系。
制度建设首先要实现理念上的整合。为使应用广泛而又深入地持续扎实推进,制度建设必须以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努力提升新课程实施水平和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要靠制度保证师生员工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保证学校着力于依靠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制度建设要更多的着眼于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而又健康地成长,要以正向激励作为主要推动措施。
制度建设应包括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及计划的制定与修订、教师的培训与进修、教师教学应用效果的评估与考核、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持续推进、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用于教学管理和学生活动的管理办法以及为农服务活动管理办法等。实践中形成的“以训促用,以赛促用、以研促用、以考促用、以评促用”等有效方法,在梳理、提炼、升华的基础上也应当做出制度化安排。
推动应用的制度建设学校要抓,教育行政部门、电化教育管理单位、教科研单位、装备管理单位也必须从各自不同的职责范围出发,认真抓好、抓实,相关的制度还应注意衔接和配套。
3.要整合资源建设
(1)要弄清家底、理清需求。要组织力量,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按照设备设施的类型和模式,区分不同的学科、应用方向和媒体形式,全面摸清资源现状。包括了解资源的数量、类别、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按照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为农服务等工作的目标与要求,对已有资源作出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分析论证等多种形式,对各个方面的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和发展需求,做出认真细致的分析与梳理。
(2)要统筹协调,抓好建设。学校和教育教学专业支持单位的领导要亲自挂帅,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组织学科教师、教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全面收集和整理购买、下载与师生员工开发的媒体素材(图形、音频、视频等),包括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 案例、电子教案等各类课程和学校管理资源,按照不同的使用需求,参照资源库建设的相关技术与内容标准,分类编目,形成学校和单位的资源库;在整合已有资源的同时,还应当组织师生员工适应教学和学生发展以及学校管理的多方面需求,以突破课程教学、学生活动及学校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积极开发和集成各种急需资源,包括下载、转化天网地网的优质资源,搜集、整理、转换相关优秀文本资源,有计划的独立或与有关方面合作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资源、地方资源等;教育行政部门则要协调关系,做好系统内外与教育教学及为农服务资源的链接与整合,形成若干服务于多所学校的区域性资源中心。
(3)要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凡能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资源库一定要和相关网络资源相链接,以尽可能扩大库容,丰富内涵。同时,要和其他学校及相关单位建立网上互联互通关系,依靠网络实现资源的高度共建共享;在不能接入互联网的片区,对下载、刻录的天网资源,购进的光盘资源,各校自行开发和建设的各类资源,则要结合区域内校本教研体系的建设,尽快形成资源交流和共享的人网,经常性地开展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研讨、评价和交流共享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创新机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推动区域资源中心与各学校资源库、教育教学各专业支持单位资源库的互动、共建与资源共享。要把资源应用与教育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更好地衔接、协调和整合起来,努力形成资源应用和共建共享的持久的、深层次的内驱力。
4.要整合工作力量
整合工作力量,实际上就是围绕应用任务,集成相关人员的不同优势,合力攻关,提高工作水平,提升应用效果。
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首先重视学科教师与电教人员的通力合作,这对于及时解决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现和及时排除设备设施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硬件或软件故障,都是必不可少的。鉴于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程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必须重视教师与学生的经常互动、密切合作与平等的交流。
为加强“农远工程”应用的研究工作,必须加强高校课程专家、各级教科研人员、电教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密切合作。对于远教工程应用中的共性、关键问题,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立若干课题,打破上述各个方面自成体系、单打独斗搞研究的局面,根据各方所长,分工合作,协力攻关,力争在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相互启发中,加快研究进程,提高研究水平。学校内的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也应当按照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校本教研机制,把各有关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协调起来。
为促进应用工作全面落实,促进持续应用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还应协调政府督导、教育行政、电教系统、教研机构等方面的力量,制定和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检查督导工作。要通过检查督导,发现典型、推广经验、解决倾向性问题,促进后进单位转化,从而不断推动应用工作全面普及,逐步深化。
5.要整合保障机制
(1)要逐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健全的新形势下,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就是从当地实际出发,调研、核实不同类型学校“农远工程”正常运转的基本费用,报请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切实给予保证。随着应用群体的扩大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财政保证的基数还应当适时上调,并预留一定弹性空间。在此基础上,学校必须细化管理,在保证最大限度有效应用的前提下,努力节约每一环节的经费支出。硬件更新、软件升级、系统扩容、资源购进,凡涉及较多经费支出的,都应有规范的报批程序。在有社会服务的项目时,还应按规定收费,或争取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人财物支持。
(2)整合专业技术力量。要在实施省、市、县电教馆站标准化建设,落实各级电教馆站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责任的基础上,衔接好电教系统、项目学校和设备设施供应商之间的工作关系,建立责权利分明,反应及时,服务优良的分工合作机制。
(3)健全政策保障机制。要逐步将“农远工程”应用的水平和效果,纳入学校评估、评先进的指标体系,纳入教师专业职称评聘的指标体系;将电教机构的队伍建设情况、教研机构信息化程度、“农远工程”运行经费保障水平等,纳入地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检查的范畴;将“农远工程”建设,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规划,努力使支持与配合“农远工程”为农服务活动,成为相关涉农部门部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相关领导与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总之,要千方百计,争取使不断健全的政策支持,成为“农远工程”持续和高水平应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动力。
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问题与对策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