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仍有大量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口。通过大量的家庭调查数据,本文尝试向读者展示一副关于中国城乡贫困的完整画面,同时识别导致贫困的决定性因素。结论是,尽管近几年城市贫困人口在增加,但农村贫困仍占主导地位。贫困减少的缓慢是由于不平等的扩大,特别是城乡间和地区间的不平等。本文认为贫困在中国仍然是很严重的问题,并且未来消灭贫困的难度将会加大,这与政府的关于消灭贫困的乐观估计形成巨大反差。虽然中国很容易完成其降低贫困的目标,即从1990年到2015年,贫困人口降低一半,但即使到了2015年,中国减贫的挑战也是任重道远的。
关键词:不平等 贫困 中国
一 、引言
中国的经济增长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在过去的二十年,虽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的经济表现要比大多数国家好。快速的经济增长帮助人民改善了生活,同时减少了贫困。
根据官方统计,农村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7,000万下降到2000年的2,600万(人民日报,2000),但是官方的数据令人怀疑。据估计1998年全国共有550万到1,500万的城市贫困人口和13,000万到18,700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反贫困斗争在中国远没有结束,同时未来新增长的贫困人口使得消灭贫困比以前更加艰难。
由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贫困已经变成了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农民长期遭受歧视政策,城乡居民迁徙受到严格限制,城市居民的补贴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然而,最近的研究指出由于大量失业和农民涌入城市,城市贫困也面临严峻的形势。Meng(2001)表明到1998年底有1,750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由于缺乏收入,这些下岗职工陷入贫困。数百万的农名工由于低收入或者面临失业,在城市生活也相当贫困。
对于所有研究中国贫困的人来说,最难的问题是如何比较农村和城市贫困程度。一方面是由于城乡人均收入的巨大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收入的参考数据很难获得,这是因为统计部门不愿意将数据提供给独立的研究者造成的。
本文首次尝试即用文献又用家庭生活水平数据来研究城市和农村贫困。城市的数据涵盖了1998年的所有省份,农村的数据涵盖了从1995年到1998年的19个省份。之前的研究从未使用过如此完整的数据。
本文的结论是,尽管城市贫困在增长,但农村贫困依然是主要问题。由于增长中的不平等,特别是城乡分治和地区间的不平等导致消除贫困进程缓慢。
本文的剩下部分做了如下安排:第二部分评估了城市贫困的程度,收入和不平等对贫困的影响。第三部分评估了农村贫困的程度,收入和不平等对贫困的影响。第四部分分析和比较了城乡不平等。第五部分是一些关于降低中国农村贫困的模型。第辣部分是结论和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 城市发生率及其对不平等和收入的影响
这一部分使用了1998年对全国所有省份城市家庭的调查数据。数据包括31个省份的17,000个家庭。为了评估贫贫困程度,首先要定义城市贫困线。因为地区间物价水平,消费方式及品位的不同,所以有必要不同地区使用不同贫困线。但是我们不可能为每一个城市设立一个贫困线,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料。不过,我们可以为每一个省份设立一个贫困线。
根据Ravallion(1994),贫困线的计算始于对食物贫困线的定义。然后,再计算基本消费部分。根据对基本消费部分的衡量,每一个地区可以评估出两个贫困线:高贫困线和低贫困线。
通过定义一篮筐满足基本生活保证的食物,可以用来计算食品消费成本。在本文中,根据人均收入而被归为最贫困的20%家庭,这类家庭他们的消费方式是接近较低的贫困线的。关于这组家庭的食品项目(包含有完全的价格和数量信息)可以被列出:食品数量被转化为卡路里(使用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营养转化表),然后再计算每卡路里的成本,每单位的成本再乘以2100(每人每天所需要的最小卡路里),再乘以365(一年的天数),这样就产生了用以衡量食物贫困线的数据。就全国水平,1998年的食品贫困线是每人每年1390元,占全年个人收入的23.63%.
不同省份的粮食贫困线不同,范围从最低的青海941元到最高的上海2361元,这表明相同数量的食品消费,上海的成本却是青海的2.5倍。粮食贫困线的不同反映了各地食品价格的不同。
给出粮食贫困线,用 表示任意特定地区,该地区高和低的贫困线可以通过以下回归得出:
(1)
下标j表示一个家庭,S表示食品支出超过收入的比例,x表示食品支出,n是家庭成员的数量。一旦参数被给定,高和低的粮食贫困线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
低贫困线 :
高贫困线 :
其中,ln(n)表示家庭平均大小的对数。对所有省份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回归。全国的贫困线来自各省份的平均贫困线,包括所有人口,而不是取样的人口。
1998年,城市总人口是312,400,000人。平均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是5633元。高和低的贫困线分别是2316元和1869元(表一)。分别所占人均收入的39%和32%。像食品贫困线一样,不同省份的高低贫困线也是不同的。正如Ravallion(1994)和Deaton(1997)所言粮食贫困线的数值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品位和消费方式。
根据各省份的贫困线,城市的贫困程度可以用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者以上的人口比例来衡量。表1显示各省的贫困总人数比例,数据来自1998年城市家庭的调查。
各省的贫困程度差距非常大,北京和广州的低于1%而西藏 、陕西和宁夏超过11%。总体上,中部和西部的贫困程度要高于东部。东部占全国城市人口的46.8%,但城市贫困人口只占总城市人口的28%-30%。西部城市人口占全国的17.5%,但贫困城市人口却占全国的23%-28%。
各省之间贫困程度的巨大的差别,可以用各省间收入不平等来解释。例如,广东的人均收入是11,975元,是最低收入的青海的3.5倍。
对城市贫困比较敏感的两项因素是:人均收入和不平等。如果不平等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我们可以用以下回归得到贫困弹性。
这里有1998年31个省份的31份调查记录。因为每个省份都有高和低的贫困线,所以回归模型将用两个版本来建立。首先用低贫困线来测量贫困程度,然后用高贫困线测量。回归结果在表2里显示。
所有的评估系数都低于5%的水平。因此,无论用高或者低的贫困线,贫困程度对平均收入和不平等都会有很敏感的反映。既然该模型用双贫困线来确定,那么不同的自变量,评估系数对应相应的贫困弹性。例如,用低贫困线测量贫困弹性,对应的平均收入是-1.572。这意味着如果平均收入增长10%,贫困率将会下降16%。这个结果表明对于平均收入,高贫困线较低贫困线对贫困程度更加敏感。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