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外相关研究理论述评
国外的有关经济增长与不平等的研究,最著名的是1955年库茨涅茨的“倒U理论”。 毫无疑问,经济增长是战胜贫困的重要力量来源,经济增长带来了贫困人口收入的增长,从而减少了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Bhalla,2001;Dollar和Kraay,2002;Kraay,2003),也有学者(Moser 和Ichida,2001;Bhalla,2002;Dollar 和 Kraay,2002;Kraay,2003 等)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对于贫困减少的这种扩散效应和滴落(Trickle Down)机制。然而,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尽相同,即使增长速度相似的国家,在贫困减少上的成效也呈现较大差异。众多的研究(Ferreira和Barros,1998;Kakwani 和Pernia, 2000; World Bank,2000;Ravallion ,2001;Besley 和Burgess ,2003 ;Balisacan, 2003、2004)表明,经济增长的减贫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初始的不平等水平,以及伴随着经济增长的不平等状况的变化。如Ravallion 和 Datt使用1960-1994年印度15个主要州的数据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的影响依赖与一些初始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农业生产率、农村相对于城市的生活水平。相同的经济增长可能带来不同州之间3-4倍贫困减少的差异(Ravallion and Datt ,1999)。而且World Bank(2000)、Deininiger 和Squire(1998),以及Ravallion(2000)等的研究揭示,高度不平等倾向于损害整体经济的增长,穷人可能陷入贫困的循环,从而对贫困减少和经济增长均造成不利影响。Deininger 和Squire(1998)使用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证实了较低的不平等状况对经济增长的扩大效应。但是,一个国家旨在降低不平等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并不必然地促进经济增长,甚至恰恰相反,尤其是在短期(Forbes,2000;Banerjee and Duflo,2003),其长期的增长效应也取决于各国的具体情况,政策的选择和执行水平等多种因素。此外,马丁•拉瓦里昂(世界银行,2004) 在研究了中国的减贫工作的成效后,认为当一个国家的贫困问题主要出现在农村时,农业的增长在减贫工作中就应发挥主要作用。政府通过降低赋税会尽可能减少对贫困人口的损害,例如政府可以借助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在短期内取得减贫效果,这样可以同时缓解贫困和不平等的程度。
四、国内相关研究理论述评
国内学者通过研究1978年以来中国GDP的增长趋势和贫困发生率的关系,肯定了1978年到80年代中期经济增长是中国减贫的主要因素,但是此后经济增长与贫困的减少不那么密切(黄季焜、Scott Rozelle和章奇,2005;胡鞍钢等,2006)。对于经济增长中的减贫放缓,国内一些学者对此做出了解释。鲜祖德(2004)认为当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时,贫困就越来越向那些长期疾病人口、残疾人口或者由于其它原因导致家庭缺乏劳动力的人口集中。由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劳动人口的收入来减少贫困,对这些缺乏劳动能力的人口来说,增长所能够发挥的效力也就下的多,所以当极端贫困发生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时,经济增长就很难再对贫困减缓发生作用。林毅夫、李永军等(2005)认为这是由于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积累率的增加导致居民收入水平增加速度小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使得以收入水平衡量的减贫速度降低。胡鞍钢(2006)认为经济的高增长不能自动缓解贫困和收入不平等性问题,经济增长质量的下降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贫困人口受益比重下降以及获取收入机会减少,是减贫放缓的重要原因。国内学者使用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模型、指标对能够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顾辣宝、张明倩(2001)、林伯强(2003)、王雨林和黄祖辉(2005)、万广华、张茵(2005)等将贫困的变化分解为经济增长和收人分配的影响,认为经济增长通过增加穷人收人减少贫困,而在人均收人不变的情况下,收人分配状况的改善将减少贫困;反之,收人分配状况的恶化将增加贫困。
五、简要小结及问题的提出
经济增长中的减贫问题引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组织的思考,关于经济增长和贫困减少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的主要问题有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对贫困减缓起到多大的成就;二是什么类型的经济增长可以减少贫困;三是经济增长在减少贫困反面还有没有差异;四是穷人在经济增长中能获得多少利益;五是穷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获得利益。学者们对经济增长和贫困减少之间关系的研究,拓宽了今后的研究领域,为分配、平等、贫困理论等多样化研究打下了基础,明确方向。他们的独特的研究方法,成果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参考,值得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探索。然而,作者在对前人的研究归纳总结之后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研究贫困问题一般是确立绝对贫困线和低收入贫困线(国外学者也成低收入贫困线为相对贫困线)两条贫困线进行分析。但是在国内相关文献多采用绝对贫困线一条贫困线为标准进行研究,而我国的农村贫困线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内外学者认为偏低,较低的贫困线容易掩盖贫困的真实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的自我发展和积累能力较低,在经济增长中亦容易落到绝对贫困线之下,产生短期贫困,用两条贫困线共同分析贫困就更显重要。
(二)经济增长的减贫成效在时间和地区上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经济增长对贫困人口的减少的成效穷人的受益程度等都是不一样的。然而,国内的文献中对区域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作者认为,这或许是因为获取数据资料方面的困难和没有建立成熟的模型研究体系的资造成的。
针对以上两点,本文选取了中国目前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较有典型性且有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宁夏农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同时,本文在黄祖辉教授对中国农村贫困率指标因素的分解研究之上,利用Lorenz 曲线,建立模型分析经济增长中的收入配、不平等对贫困减少的影响的关系,对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帮助。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吴清华:《当代中外贫困理论比较研究》,《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1期。
【2】王萍萍、方湖柳、李兴平:《中国贫困标准与国际贫困标准的比较》,《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2期。
【3】李小云、张雪梅、唐丽霞:《当前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0卷。
【4】汪三贵、李文:《扶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对策》,《科学决策》,2005年第5期。
【5】马丁•拉瓦里昂、陈绍华《中国减贫工作取得不平衡进展》,世界银行发展研究组,2004。
【6】王雨林、黄祖辉:《转型期中国农村贫困率指标的因素的分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7】胡兵、胡宝娣、赖景生:《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对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财经研究》,2005年第8期。
【8】林毅夫:《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有新的战略思想——评世界银行新的“惠及贫困人口的农村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9】邹全胜:《走出贫困化增长“陷阱”基于要素性质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6年第6期。
【10】王春萍:《经济增长、不平等对贫困影响的分析》,《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1】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2】阿玛蒂亚.森:《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
【13】Lucia Hanmer,Growing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