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存储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功能的要求(特别是数据存储的要求),决定数据的组织形式和存储方法,以便获得最好的文件结构和文件组织形式。数据存储设计主要是进行数据库设计。
(1) 规划阶段
确定开发的总目标,给出计划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可靠性以及接等方面的设想。
(2) 需求分析阶段
认真细致地了解用户对数据的加工要求,确定系统的功能与边界。本阶段的最终结果,提供一个可作为设计基础的系统说明书,包括对软硬件环境的要求和一整套完善的数据流程图。
(3) 设计阶段
把需求分析阶段所确定的功能细化,主要工作是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然后,对每个阶段内部设计详细的流程。
(4) 程序编制阶段
以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程序设计语言表达上一阶段确定的各模块控制流程。程序编制时应遵循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5) 调试阶段
对已编好的程序进行单元调试(分调),整体调试(联调)和系统测试(验收)。
(6) 运行和文护阶段
这是整个设计周期最长的阶段,其工作重点是收集和记录系统实际运行的数据。在运行中,必须保持数据库的完整性,必须有效的处理数据故障和进行数据库恢复。同时解决开发过程的遗留问题,改正错误进行功能完善。
数据库设计是要在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中通过合理的逻辑设计和有效的物理设计来构造较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从数据应用系统和开发的全过程来考虑,数据库的设计可分为四个阶段: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需求分析阶段综合用户的需求;在概念设计阶段形成独立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式,形成数据库的逻辑模式。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视图形成数据的外模式。在物理设计阶段根据系统数据库的特点和处理要求,进行物理存储安排,建立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逻辑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设计阶段的E—R图转换为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形成数据库的逻辑模式。转化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实体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型:
对于实体,将每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实体的属性即为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即为关系的码。
若实体间的联系是1 :1,可以在两个实体转换成两个关系中任意一个关系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关系的码。
若实体间的联系是m :n,则将联系转换为关系。关系的属性为诸实体的码加上联系具有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诸实体码的组合。
物理设计是为数据模型在存储设备上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以获得数据库的最佳存取效率,其设计原则如下:
1. 尽可能的减少数据冗余和重复
2. 构设计与操作设计相结合
3. 数据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里面记录了读者所有的基本资料:
里面记录着所以书籍的借阅信息3.8数据流程图
这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给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和模块勾画出大致的计算机处理流程。目的是让开发人员明确子系统或模块中信息的流动、转换、存储和处理情况,以便进一步明确模块物理设计及日后模块实现的任务和工作要点,从而把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落实到每一个子系统和功能模块之中。
子系统和模块计算机处理流程,可以用一种基于计算机处理的业务流图来表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