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丘陵 构造 33.6 4500 2100~3100 20.6 13.7 35.0 0.29
火烧山 构造 40.7 6741 1500~1600 12.5 10.5 9.5 8.8
乌尔木 构造 41.1 8837 2300~3500 1.2 12.1 62.2 0.62
玛北 构造 100.7 5568 — 1.18 8.4 12.4 —
小拐 构造 49.9 6374 — 0.22 6.6 — —
河南 安棚 构造 — — — 4.66 6.56 — —
1.2.2 国内外低渗透碎屑岩油田参数分析
1.2.2.1油田与储量分布
根据从DAS4.0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数据,统计了各个国家低渗透砂岩油田的个数、各油田的原始地质储量之和,以及各国储量与68个油田总储量的百分比(见表1-3)。从表1-3可以得出,低渗透油田个数最多的是美国,而低渗透储量最多的是墨西哥,然后依次为阿尔及利亚、美国和埃及等国家。从中可以看出,在墨西哥、阿尔及利亚和巴西等国都存在大型低渗透砂岩油田。
1.2.2.2 常规驱油方式
特低渗透砂岩油田和低渗透砂岩油田的常规驱油方式类似,在统计的68个油田中,3个油田的该项参数不详,其余65个油田中:
(1)多数油田(约80.6%)的常规驱油方式为溶解气驱(包括单一溶解气驱和溶解气驱为驱动方式之一),其它驱油方式包括气顶气驱油、底水驱、边水驱等,但比例较小。
(2)表1-4和表1-5中我国低渗透油田的常规驱油方式全部为溶解气驱。
1.2.2.3 采油方法
表1-3和表1-4中统计了各低渗透油田的二次采油方法和强化采油方法,其中,22个特低渗透油田中有4个二次采油方法参数不详,14个油田强化采油方法不详,1个油田未采用强化采油方法;48个低渗透油田中有15个二次采油方法参数不详,35个油田强化采油方法不详。从各项参数来看:
表1-3 低渗透油田国家分布统计表
国家 油田个数 储量(104吨) 储量比例(%)
墨西哥 1 1023526 36.8
阿尔及利亚 1 574000 20.7
埃及 4 311161.2 11.2
美国 29 275288 9.9
巴西 2 138950 5
委内瑞拉 4 123844 4.5
加拿大 3 105735 3.8
土库曼斯坦 2 100243 3.6
中国 6 47530 1.7
英国 3 21574 0.8
澳大利亚 4 19278 0.7
泰国 1 11200 0.4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 8225 0.3
哈萨克 1 7392 0.3
哥伦比亚 1 4172 0.2
希腊 1 3780 0.1
阿塞拜疆 1 3220 0.1
利比亚 1 NA NA
挪威 2 NA NA
总计 68 2779118 100
注:个别油田储量参数不详,以NA表示。
(1)18个二次采油方法参数具备的特低渗透油田中,只有一个油田,即英国北海的AUK油田,没有采用二次采油方法,其余17个油田都应用了二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表1-4)。同高含水砂岩油田的情况类似,注水同样是特低渗透油田应用最多的二次采油方法,但不同于高含水油田的是几乎全部采用了注水二次采油,部分油田(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和委内瑞拉的3个油田)采用了注空气采油方法。
(2)仅有7个特低渗透油田提供了强化采油方法(表1-5),多数是否进行了强化采油以及使用哪些方法,情况不详。因此,表1-5难以说明普遍情况究竟如何。
表1-4 特低渗透砂岩油田二次采油方法统计
二次采油方法 应用油田个数 所占比例
水驱 11 64.8%
注空气 3 17.6%
注天然气与氮气 1 17.6%
注干气和水驱 1
气举 1
注:1.美国的Coles Levee North油田采用了注干气和水驱的二次采油方法,统计时,未将其算入水驱油田中。2.加密钻井、机械抽油、水力压裂等方法未统计在内。
表1-5 特低渗透砂岩油田强化采油方法
强化采油方法 应用油田个数
二氧化碳驱油 2
微生物采油 2
泡沫和胶柬驱油 1
蒸汽驱 1
压裂 1
注:美国的Altamont Bluebell油田除微生物采油外,还应用了有杆泵采油和气举采油,后2种方法未单独统计。
(3)渗透率>10×10-3µm2且<50×10-3µm2的48个低渗透油田中,15个油田二次采油方法不详,其余33个油田,采用的二次采油方法主要包括注水和注空气:有27个油田采用了水驱或者以水驱作为二次采油措施之一;8个油田采用了注空气或者以注空气作为二次采油措施之一;其余措施如气举和钻水平井等方法应用较少。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少数油田即采用了注水,又采用了注空气,对这种情况分别做了统计(表1-6)。
表1-6 低渗透油田二次采油方法统计
采油方法 所占比例
注水 71.05%
注空气 21.05%
其他 7.9%
(4)与特低渗透油田情况类似,约73%的低渗透油田强化采油方法不祥,在13个参数具备的油田中,涉及到的方法有二氧化碳驱油、聚驱、微生物驱油等方法。
1.2.2.4 采收率
(1)22个特低渗透油田中有4个采收率参数不详,其余l8个油田的采收率平均值为22.6%(表1-7)。采收率最高的为美国Rangely油田(49%),其他超过30%的油田依次为我国的老君庙油田(41.4%)、美国的Fordoche油田(约38%)和Altamont Bluebell(34%)与澳大利亚的Barrow Island油田(约33%)。整体来看,约60%的油田采收率在20%以下。
表1-7 特低渗透砂岩油田采收率分布情况统计
采收率 油田个数 所占比例
<l0% 5 27.8%
>l0%、<20% 6 33.3%
>20%、<30% 3 16.7%
>30%、<40% 2 11.1%
>40% 2 11.1%
注:有的采收率值给出的是上限和下限,对此,取的是二者的平均值。
(2)48个低渗透油田中有7个油田采收率参数不详,其余41个油田的采收率平均值约为34.1%,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8。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低渗透砂岩油田的采收率在30%以上,甚至有超过1/4的油田采收率在40%以上,虽然油藏条件的差异对采收率高低影响很大,但这仍旧说明,随着开发技术的进步,低渗透砂岩油田也可以达到较高的采收率。在采收率超过40%的油田中,美国油田占到了7个,其余分散在4个不同的国家。
表1-8 低渗透砂岩油田采收率分布情况统计
采收率 油田个数 所占比例
>l0%、<20% 4 9.8%
>20%、<30% 9 21.9%
>30%、<40% 17 41.5%
>40% 11 26.8%
注:有的采收率值给出的是上限和下限,对此,取的是二者的平均值。
1.3 低渗透油田井网的演变与思考
1.3.1 我国低渗透油藏井网系统演变过程
我国大多数低渗透油藏于辣、七十年代投产,注采井网系统随之也经历了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