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小时听到最多的是小学老师自己夸自己,如果不是1977年高考差几分,就会怎么怎么样。或者是听到父母的,谁谁谁考上大学毕业了,每个月四五千,那时候我们的年收入还没得2000。
尽管,我只是1980年参加高考的一员,但是,对电影《高考1977》的公映已经关注了很久了。今天中午,我一人来到新港国际影城,购买了一张13:10的电影票,在2号放映厅7排5号就坐,令人惊奇的是一个不大的小放映厅只有我一人,一个人的专场演出。正在我心中纳闷之时,电影准时开演。随着剧情的展开,只身小放映厅的我,心情也随着剧情波动起来......
《高考1977》以黑龙江的一个农场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农场插队的青年冲破重重阻难,参加的那一次难忘的高考。整部电影以暖色调为主,大打感情牌。陈琼与潘志友的爱情,几个青年之间的友情,陈琼与她那被打成“右派”的父亲之间的亲情,真情的流露,使我倍受感动;特别是,当一群赶考的知识青年,无奈地追赶火车,连一直在电影中充当“顽固分子”老迟也来了三百辣十度的转弯,在最后关头驾着拖拉机把一群人送上了考场,使我感动的泪流满面......
尽管,我没有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辛酸苦辣。回想起自己参加高考的1980年,似乎也没有对高考有过太多的感受,虽然当年的高考不太如愿,但还是因高考而改变了命运,有了如今的铁饭碗。
27年后的我观看了《高考1977》,才有了太多的感觉。电影中一句台词“恢复高考要比高考本身重要得多”可以说是精华中的精华。或许是因为自己也是一个过来人,随着岁月的更迭,对高考的感受也特别起来。的确,高考改变的一代人,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更值得的感触的是,2008年我心爱的儿子参加了竞争激烈的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圆的他自己理想大学的大学梦,也圆了亲人们心中期待的高考梦。
《高考1977》触动了一个时代的话题,唤起了老一代知识青年心中的回忆。高考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的新时代。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那是对整个民族来说的。对于那些等了十一年的青年而言,他们因为这个好消息而欣喜若狂,我也跟着他们激动不已,跟着他们在雪地里连滚带爬赶往考场,在没有赶上火车时也跟着痛哭流涕。因为等得太久了而当突如其来的希望似要熄灭,那时的感受就是绝望吧。如强子觉得无缘参加高考时那木讷的表情和死灰般的心情。
他们是在求知。
他们很清楚自己前面的路。
他们在努力。
而我们又在做什么?是不是因为环境太好了,就不懂得珍惜了?有时,竟还会发牢骚,抱怨这是父母安排的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需要提醒你,如果你还没有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标,精锐的判断力,顽强的意志力以及足够多的准备,那么父母的选择不失为最好的选择。其实,作为个体,任何别的人都不能强迫你做什么,除非时你骨子里的软弱或是思想里潜在的认同。失意时,抱怨别人,只是在推卸责任,找借口给自己解脱罢了。如果你真的有追求,有抱负,是没人可以拦得住你的。人若是没有信念和目标,就很容易在原地徘徊,看天地茫茫,而无归所。
路就在自己的脚下,怎么走全看你自己。
因为活着,人就有思想,有向往。要不,岂不成了行尸走肉?
既然活着,那就活出个样儿来,一天一个精彩。
以前,常通过文字记载了解到1977年的高考,仅仅局限于冷冰冰的理性认识:恢复高考,恢复知识地位,改变了一个民族命运的走向。但看完《高考1977》这部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却仍免不了让人唏嘘感叹一番。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父母那一辈人的青春生如何度过,这部影片可以为人们看待中国这30年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视角,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是发生在1977年的夏秋之间,东北某农场三分场。在那儿有一群上海以及各地的知情,这些知情多半来自大城市,看似习惯了这种战天斗地的生活。然而实际上,改变命运的想法一直在强子、小根宝等人看似麻木的外表下暗潮涌动。高考制度将于当年恢复,推荐上大学从制度上就此成为了历史。传言、迟疑、猜测、激动……机遇的大门不再是一张薄而沉重的推荐表,而是向每个急于改变命运的知青打开了。8年积聚的清苦生涯,愤怒和痛苦,如积累的火山开始滚动起他们的岩浆。就连无心高考的潘志友和陈琼也开始不安和骚动,因为他们隐约感受到,一场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每个知青都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想要通过考大学、学知识来摆脱现状。从中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也展现了人类拥有的感情,无论是友情、爱情、亲情都贯穿于整部电影,不同的感情的纠葛在每个主人公的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现,通过他们的内心写照,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一代人都经历过的变革,一代人集体的记忆。
可以说《高考1977》这部电影是通过高考制度改革这件事给那些知青带来的种种不同感情来为我们展现那个时代。当时,因为历史的遗留问题,所以使得阶级斗争仍然是十分的突出,连长潘志友公然和右派之女陈琼谈恋爱,他们的爱情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因为所处的阶级不同,所以即使是两情相悦的恋爱也不被组织的允许,两人不得不劳燕分飞,潘志友为了陈琼放弃高考,继续留在农场,这种为爱的牺牲令人感动;而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陈甫德,为了让女儿参加高考,不顾一切禁锢,偷取了学校的教科书,逃出生天的从上海来到农场附近,既想立刻开始给女儿复习,又怕女儿不接受,就一直躲在强子家中,让强子替他探口风。为了女儿能高考他甚至还冒充招生办的副主任去农场要求农场革委会主任给知青报考的资格。为了女儿能高考他还自己刻了公章,伪造了组织证明。这样的父爱,这样的亲情是我们都想能得到的,为了自己的亲人无论什么事都愿意做,这是最崇高的爱;强子与小根宝的友情更甚是兄弟之情,小根宝在农场的8年没有任何收获,一心想回家却苦无门道,就想要轻生,强子则多次鼓励他,帮助他。这样的友情也感动了小根宝,之后小根宝陪强子绝食抗议,甚至在最后为了救强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友情又何尝不是伟大的呢?在本片中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所代表的就是那些持有旧观念的人,遵循铁的纪律的老一辈,从拆散潘志友和陈琼,反对潘志强高考,制造困难阻碍强子他们报名考试等等,从而强子总是说他缺少人情味,但在本片的最后老迟曾经无比坚持的立场最终动摇了,陈甫德对女儿无私的爱,最终唤醒了他的人性。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而死亡,也深深地触动了他。从他亲自开着拖拉机送知青去高考,到为了陈琼假证明的事去高招办尽一切的努力。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善良的长者对小一辈的疼爱之情。
《高考1977》是一部充满各种感情的电影,反应了父母一辈人在面对国家的巨大变革,人生最好的机遇时所展现出的各种感情。1977年12月10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在这一天复苏,“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苏醒了”。这都要归功于 “总设计师”邓小平书就的大手笔,也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重要的伏笔。得益于1977高考的社会精英,回望那段时光,原来承受过的苦难蜕变成骄人的阅历,难免生出某种豪情——在他们的推动下,民族前进的车轮再次滚动起来。
这也使得我们观看这电影的时候,不由感叹:1977年的高考,作为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而我们,正受益于高考的恢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经历过那年高考的人,观看这部电影一定百感交集。不过年轻的一代,了解那段历史,感受前辈的人生历程,是很有必要的。正是得益于高考,我们改变了人生,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去怀念和回忆我们父母那一辈所经历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