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结束十年动乱后的11亿人口的中国,在科学是生产力的时代,吹响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实现工业、农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经过“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中国制造”在跨世纪的时代成为了中国制造业最辉煌的时代。
当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制造”面临了最大的发展机遇,但后配额时代的即将到来,机遇和挑战、危机并存。中国政府引导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走国际品牌化,发挥中国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跨越。
中国企业要经历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才能实现这个跨越。历经世界金融危机对出口经济的冲击,在残酷现实面前,中国企业才真正开始明白这个经历的重要性。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当全世界提出可持续发展,中国更加迫切需要地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局面。
十三亿之众的中国,要经历更加艰苦的努力,现在才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要成为世界强国,还要经历很难的历史性跨越。
经历了出口冲击的中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有了新的压力和动力。
创新是一个时髦的名词,但却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老名词。也是今年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但是我们还在不停地总结体会。世界第一创新大国的美国,有美国竞争委员会,全国创新大会。美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用了不少创新的词。指明创新的中产阶级工作岗位指低成本劳动,高技术增加更多新的东西。成本低,新意、先进的产品竞争力大,更高级技术进行大批量生产,使成本更低。新思文、新技术,最优操作方法,很容易渗入国家经济的各个层面。有人称,美国的创新在变革和挑战中前行。
因此,人们认定创新是一种改良,不是革命。但创新需要成本,要具备内部、外部条件。从需求开始。很艰巨的过程。不仅是嘴上的功夫。
有人提出企业要有明确的目标。又有人会反问,这个答案很简单:赢利。实际上人们会赋予更深的文化涵义。欧美企业目标是为股东谋利,日本企业目标是为员工谋利。世界呼吁加上社会责任。中国企业的目标有中国文化特色更加含蓄。但绝不会把功利色彩涂得很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备,社会效益在首位是最高的境界。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对创新的动机和理解更多是抽象的。
2004年有人提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力。提出了“中国创造”的理念。因此,又有人把中国企业面临问题分类为:品牌、协作、创新、文化、危机五个方面。核心是创新。从中国企业现状和经济发展要求,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因此成为中国政府引导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从我们七年多的努力实践中,我们体会,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需要时间过程。因此,蓄势后发战略是中国企业主要的发展战略。我们制定了“八年三步走”,由小到强,再大上的蓄势后发战略。创新需要明确需求目标,我们把发展目标细化为“长江上游纺织服装经济中心主力军;全球最强大纺织竹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最具幸福感的生态都市工业新城区;培育制造业中产阶级队伍基地。整合社会资源,带动跨地域、跨国界专业化合作整理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核心:以人为中心。实现“中国创造”的跨越。“中国制造”有庞大的企业群体,不需要简单的新添,更需要高起点,与众不同的特色发展。高起点、蓄势后发需要积聚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的迸发实力。我们获得一批天然抗紫外线纺织品国家专利,是全球唯一的,不仅为中国纺织竹产业的发展前景打下了一片光明前景,也为中国 优势竹材资源发展,农民致富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中国创造”面对新一轮世界竞争创造了条件,积聚了力量。更引以自豪的是,我们超越常规,用八年时间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跨越,艰巨地走出了一条符合现今时代,形势发展需要的中国企业创新发展道路。可以预言,按照这个趋势,中国更多企业的创新发展将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跨越。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大国崛起将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