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论文 >> 正文

温州鞋革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系统 第9页

更新时间:2010-1-30:  来源:毕业论文
温州鞋革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系统 第9页
此外,阿歇姆(Asheim)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同时,对产业集群内部构建创新系统的必要条件进行了界定:(1)集群内部产业间更多的创新合作;(2)强有力的制度基础结构,并且创新合作中包括更多的知识提供者 。另外,国内学者魏江也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定义进行了界定:集群创新系统是狭窄的地理区域内,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并借助制度安排而组成的创新网络和机构,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另外,魏江还提出了集群创新系统的三要素 :核心价值链要素、可控支持要素和不可控支持要素。核心价值链要素包括供应商、竞争企业、用户和相关企业四要素。可控支持要素即基础设施要素包括硬件技术基础设施、集群代理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不可控支持要素包括政府、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规制、外部市场关系。
Hill和Brennan则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的基础上,构架了产业集群的关系结构模型,从而构建了集群创新系统的核心环节。模型中心为主导产业,模型的上端则为客户产业,下端则为供应商,水平的两端分别是共享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集群中的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使用相同的技术、稀有人才,同时围绕“生产/供应关系”建立“前向”和“后向”的联系。
(五)集群交易成本理论
斯格特(Scott,1982)和斯多普(Storper,1986)是从交易成本节约角度出发,对集群进行分析。他们认为交易费用是和地理距离有关的生产费用中最重要的费用,因此本地企业间的频繁相互联系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比那些在地理上分散分布的企业更低。
然而他们的理论受到多方质疑,因此斯多普在交易费用的基础上提出了“非交易型相互依赖”,开始注意到知识和学习在集群创新和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他认为,一旦产业集聚形成,企业之间则会形成本地生产关系包括习惯、规则、实践和制度等方面的相互协助关系。非交易型的依赖性具有较强的本地根植性,这种缄默性的知识促进了本地“知识社区”的建立——知识是塑造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资源(Lundvall,1992;Morgan,1997)。
(辣)社会网络关系理论
社会网络关系学派主要是运用社会网络关系理论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其中以格兰诺文特的“弱纽带信息传递”理论为代表。格兰诺文特认为,信息传递的纽带有强弱之分,成员之间互动频繁则形成强纽带(个人友好关系),反之,偶然的交际则为弱纽带。弱纽带提供了更多的接触不同信息中介的机会,因而更能够发现机遇(Mcevily&Zaheer,1999)。因此集群内部成员通过保持这样紧密但无重叠的关系网络,可以增加获取新的思想、知识以及竞争力相关信息的机会。社会网络关系理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集群创新和内部的关系结构进行解读的。
台湾学者则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两个途径出发,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台湾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由同家庭、同家族、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在无形中文持并规范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建立了集群网络成员彼此之间承诺和信任的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则认为企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环境不确定性等而形成网络。
内地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经济发达的江浙和广东一带,其中广东学者提出的企业网络或者企业家网络,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企业集群和网络是两种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概念,企业集群是以企业家个人凭借其雄厚的企业实力、崇高的声望和号召力、广泛的关系网络为基础建立的地区性企业群体。
(七)区域创新环境理论
结合对欧洲多个地区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麦莱特(Mailla,1995)提出了区域创新环境理论,从而将‘创新环境’的概念延伸到产业集群研究中来。
根据欧洲创新环境小组对欧美16个区域的调研显示,区域发展以及大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是与其所在区域的社会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的。区域的发展不仅仅是依赖于产业集聚内部专业化的分工,还取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创新环境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产业集群所在的当地文化环境,一般是特指集群当地促进创新的各种制度、法规、实践等所构成的综合体系。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则是创新环境的主要特征,即产业集群内的主体(企业、科研机构等)通过当地企业间的网络互动、人才在企业间的流动等途径实现稳定的创新协同作用。
麦莱特认为,区域内生性发展由创新过程、文化整合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三个过程构成。创新过程最终取决于当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文化整合过程的目的在于协调集群内部的资源;再生产过程则是对系统构成要素的复制(如代理人、资源、诀窍、规则、关系成本等)。因此,创新环境所构成的生产综合体是面向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开放的,是地方组织系统发展所依赖的认知框架,对规则、关系资本等要素重新整合和运用,构成集群当地生产系统的基础结构。
此外,内地学者中还提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集群。其主要观点主要有:(1)历史上民间的商业传统;(2)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形成相互依存的小企业网络;(3)体制漏洞和政府的不积极干预。地理位置的偏僻使很多政策的约束力减弱(如温州),同时政府采取默许甚至积极的不干预政策使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能够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发展起来;(4)小企业集群选择某种产品可能是由于历史或地理因素。
二、创新系统文献综述
创新系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企业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
(一)国外创新系统研究成果
虽然熊彼特没有提出企业创新系统的概念,但是他一直强调企业家精神在创新理论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熊彼特理论衍生出来的企业创新理论,其研究视角都是从微观的企业角度来研究企业创新行为。因此我们把该阶段称为企业创新系统阶段。
1、国家创新系统
从总体来看,创新系统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真正发展到系统范式,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是主要从组织机构的角度来分析国家创新系统,另一种则从要素互动角度的分析则着眼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最早由弗里曼(Freeman 1987)对国家创新系统概念进行了界定——“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通过其活动和相互作用,激发、引入、改变和扩散着新技术” 。之后,伦德瓦尔(Lundvall 1992)则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国家内部各种要素和关系的集合,他们相互作用于新的有用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经合组织也对国家创新系统下了定义,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组独特的机构,他们分别地或联合地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和扩散,提供政府形成和执行关于创新政策的框架,是创新、储存和转移知识,技能和新技术的相互联系的机构系统。
因此国家创新系统包含三层基本内涵:1.一套机构和制度;2.促进知识生产、扩散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3.技术交易、法律、社会和金融等服务支撑系统。
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弗里曼认为是由政府、企业研究与发展、教育和培训、独特的产业结构等四要素构成 ;伦德瓦尔则概括为企业内部组织、企业间关系、公共部门、金融部门及大学和研究发展部门等构成。
2、区域创新系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温州鞋革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系统 第9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