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论文 >> 正文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10-2-11:  来源:毕业论文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农民大规模的进城务工,他们的许多子女被留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父母不能亲自抚养、教育的“留守子女”群体。这些子女由于长期缺失亲情,出现了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危机,这些问题的凸现,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会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利用农村的各种有利条件建立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关键词]:留守子女问题成因对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思,1993年全国人大将该主张写入宪法修正案。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才逐步确立和完善起来。在城市,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国家在政策上、资金上都给予大力扶持,城市工业的发展具备了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基础;客观上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力,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农村,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包产到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快 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地区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农业有效投入长期不足,发展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基础十分薄弱,农民的负担长期过重,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剪刀差呈日趋扩大态势,严重的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开始背井离乡去城市,寻求改变自身不利状况的机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完善,一部分有市场眼光的农民开始走出农村,到广阔的城市中去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出现在中国的社会阶层当中,他们远离亲人朋友,舍弃家的温馨,为了实现他们的致富梦想,背井离乡到城市开始他们漫长的打工生涯。

  一、农民工“留守子女”形成的原因

  大量青壮年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工业及服务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力的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农民工从城市带回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大大的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他们渴望自己的子女不再过漂泊流浪的生活,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改变自身状况,农民工基本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其子女多是未成年人,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亲人的关怀;所以中国每年有近9000万农民进城务工[1],外出务工增强了农民工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认识到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他们子女面对的不利状况,但农民工由于经济支付能力有限,目前,能够将子女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则是没有这种能力,有近7000万未成年孩成为留守孩子[1],形成了“留守子女”群体。所谓留守子女,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务工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亲戚代为教育管理未成年子女。 基于城乡二元体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面临三难:城市学校教育收费普遍高于农村,而且对无城市户籍的适龄儿童、收取数额较大的借读费等一系列费用,在国家政策上,城市政府没有接受民工子女入学的义务,这样民工子女入学费用高、负担重,这是一难;虽然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的做法已于去年明令取消、入学的负担会适当的减轻,但城市学校的容纳能力至少在目前相当有限,客观上也无力接受千万民工子女就读、留守“也”是民工的无奈之选择;有些城市政府和学校资金充足,但他们无义务也不愿接受民工子女来城市就读这是二难;有些城市尽管建有民工子弟学校,但学校的主要开支都由民工负担、而且学校的数量少、教育质量低,且长期未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学历接轨困难这是第三难;这“三难”将民工子女挡在城市学校之外,民工子女流回原籍留守就读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留守子女的形成除了农民工自身因素之外,政府和学校在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缺位也是导致留守子女形成的重要原因;政府作为人民的公仆,应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但要发展地方经济,更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这样才能赢得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但在对待留守子女的问题上,地方政府并没有对留守子女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些留守子女的父母是迫于无奈,个体的力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作为文护农民利益的政府,就应该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助他们解决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这个问题已成为使他们能够安心去工作,并且这些留守子女不是一个两个,已经形成一个群体,这个问题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应该做百姓想做而无力做到的事情,而现实情况是政府的关怀仅仅体现在逢年过节,送点东西,拍几张照片,体现一下官员们爱民如子的形象而已,并没有实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任何变化,留守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依然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政府在留守教育问题上的缺位,使这一社会问题更加严重,如果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措施,就会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有可能引发新一轮文盲的产生,那些留守子女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心态逐渐偏离正常人的轨道,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引发一轮青少年心里危机,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如果因为我们的冷漠而出现不良后果,那么我们的良心何安?我们浪费青少年的青春,就是毁灭他们的未来。 学校作为留守子女实施教育的直接单位,并没有发挥相应的积极作用,这是由于学校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无力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学校在中国属于事业单位,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文持正常的教学,由于农村多数地方经济发展落后,对教育的有效投入十分有限,学校也是力不从心,这是客观方面的原因。从主观方面看,大多数的乡村中小学,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学校强调传统的管理方法,以学校的强制力文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除了升学率以外,其他一切都无所谓,有的学校甚至反对设立心理健康机构,使留守子女缺乏倾诉渠到,更加孤立无助,政府和学校在对待留守子女的问题上,根本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甚至这些弱小的未成年人尚未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政府和学校在对待留守子女问题上的缺位,更加深了留守儿童的困难境地。

  二、留守子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务工,近90%的农民工子女被留在家中,由于父母长期缺乏对子女的关爱,亲情的长期缺失给他们的身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给留守子女造成心理健康、体格发育等方面的严重后果,这些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逐步的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长期的亲情隔离给留守子女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一)安全问题。留守子女由于缺少父母的保护和疼爱,心理没有安全感,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都是未成年人,是健康成长的关键时刻,需要父母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然而,大部分的农民由于长期在外,为生活奔波,客观上无法为他们的子女提供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他们也知道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在贫苦的生活面前,他们显得无可奈何,这些留守子女在外面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或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辱时,通常没有依靠和倾诉的对象,往往会在心理上形成反差,造成消极后果,这些孩子不是消沉,就是走向极端,严重的社会对社会造成危害,而且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生活上的关怀外,还应对他们的子女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而农民工子女连见父母的面都很困难,思想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在外的父母除了给儿女多给钱以外,也别无他法。而留守子女由于长期担心自己的处境,缺乏安全感、心理空虚、寂寞等,这时他们只好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去寻求安慰,但是网络的内容良莠不齐,好似一把双刃剑,合理的使用可以使我们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反之就会伤害到自己。网络游戏、色情网站、暴力恐怖影视,都会使未成年人的思想受到伤害,思想状况极其危险。根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几年未成年人的犯罪呈日益上升的趋势,他们的犯罪原因大都与迷恋网络有很大的关系,农民工外出赚钱改变生活,这个过程中除了他们付出的心血之外,还有他们的子女以牺牲前途为代价,如果他们今天的幸福是以孩子的未来为筹码,那么他们世代世代都走不出贫困的围城。

  (二)教育问题。农民工外出打工除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之外,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所成就,不再重复自己的苦难历程,所以他们大都对子女的教育持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并且他们在城市的打工经历中,也切实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信不疑,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喜欢读书,他们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在所不惜,这是他们将城市的教育观念带回家乡的一种表现,也客观的证明他们自身的素质发生变化。对于留守子女来说,尽管自身的条件很艰苦,但都非常喜欢读书,青少年对知识有着极度的渴望,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希望通过读书,找到实现自己理想和希望的途径。然而留守子女学习的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中除了部分成绩比较优秀外,大都成绩平平,或者学习很差,而且迟到和逃学现象时有发生,那么这种美好愿望与现实反差较大的原因是什么呢?青少年自控能力比较差,他们尽管有美好的愿望,但由于受身边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加之他们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更加放任自流,农民工父母在家时,尽管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虽不能为孩子辅导功课,但他们却可以督促孩子学习,在生活上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加以约束。而他们外出以后,连这种督促和约束也变为不可能,留守子女在家及无人管又无人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发展完全处于一种放任和失控的状态,分析留守子女学习成绩不佳的因素组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隔代监护往往过于溺爱。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没有能力将子女一起带走,往往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照顾,这些年龄偏大的爷爷奶奶受教育的程度一般都不太高,无法把握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变化,唯一的就是在孩子身上倾注全部的爱,有时这种爱超过了一定限度,就起到了反作用,孩子不学习、迟到、逃课、迷恋网吧等现象,在爷爷奶奶的眼中,似乎这些都可以理解,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吃饱穿暖,其它的他们都不担心,也是力不从心。2、亲戚代为照顾的孩子怕孩子的父母埋怨,也不愿多加管教。有些农民工,由于是主干家庭,夫妻外出既无能力将孩子一同带走,而孩子又无人照顾,只好暂时拖亲戚朋友代为照顾,作为代管的人来说,不接受吧,碍于情面不好推辞,接受了吧,实在太麻烦,权衡之后勉强接受,在代管的过程中,他们的责任仅限于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至于学习状况、行为越轨,只要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也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果他们管教过于严格,这些留守子女的父母理解还则罢了,不理解还误以为这些亲戚故意虐待他们的子女,不但落不了任何好处,还有可能伤了两家的和气,所以这些代管者也怕孩子父母的怪罪而对他们疏于管教。3、父母一方在外打工,一方在家的,往往由于教育方法单一、文化水平低,力不从心,也有可能教育不好子女。留在家里的,相当于外出的一方来说,肯定在教育程度和体力方面相对要差一些,如果把两者中水平较高的一方留在家里,那么另一方肯定无法适应外面的打工生活,所以大多数女性通常被留下来,他们既要做农活又要照顾孩子,所以压力也非常大,当孩子出现成绩不好或违反纪律的情况时,通常不是打就是骂,甚至体罚,不从孩子的心理、思想等方面去分析问题,教育方法单一粗暴,这样的教育者根本不可能教出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情感问题。由于经济原因,大部分农民工平时回家的次数比较少,有的只是在春节或农忙的季节里偶尔回家一次,便有匆匆离开,父母与孩子相聚的时间非常短暂,这么短的时间根本谈不到对子女的教育,甚至达不到沟通交流层次,加上回来后,农民工还要办理一些琐事,不可能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孩子身上,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的距离期内无法化解,农民工父母这种闪电式的回家,也许根本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引起了子女们心中情感巨大反差,有的农民工甚至十年八年不回一次家,与子女的情感有的已达到陌生的程度,从留守子女的生活期望来看,她们都非常希望父母留在自己身边,给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切,虽然物质支持很重要,但同时精神的需要和支持的更重要。因为人是有感情的,留守子女更需要情感生活;而农民工与子女的长期分离,使留守孩子的情感长期缺失,在他们与打工父母一起生活时,肯定会感到生疏和冷漠,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困难,而且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肯定会使亲子之间的关系出现障碍,有些子女从小到大都很难见父母一面,虽然长大后生活在一起,但情感上也不能马上接受,而且长期的分离使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出现了“亲生后母现象”,这样的结果无论对于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 (四)心理问题。由于情感的疏远,留守子女普遍感到孤独和无助,感到被遗弃、被冷落,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亲子关系的缺失给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蒙上浓重的阴影,留守子女由于情感不能立即适应,无法找到宣泄的途径,有的憋在心里或写在日记中,有的把自己心理话说给知心的朋友或信任的老师,但采取后者的孩子只占少数,大部分孩子积压忧郁,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孩子主要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习惯,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影响他们,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给留守子女造成性格孤僻内向,易走极端,要么胆小怕事、要么缺少约束,自觉性很差,管教困难,有些喜欢打架,抽烟喝酒,甚至偷盗,道德滑坡现象十分严重。

  三、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建立留守子女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农民工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改变日益贫困的不利现状,外出寻找机遇。从长远看,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从正面看,外出务工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从负面看,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留守子女”群体的存在,该群体在当前居民的诸如生活、学习、亲情、心理、融入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经过少年期至成年期,可能对该群体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有利的一方看,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强能力;从总体看是弊大于利;从权威的角度看:(一)农民工在城市付出大量劳动,参与城市建设,对城市的发展尽了力,流了汗,那么他们的子女受教育应当在城市,况且在城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弱势群体,因而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包括对其子女教育机会与条件的提供,对城乡子女接受教育的条件应当平等,包括子女受教育机会在内的各种条件,至于政府对民工子女就学提供的某些帮助,属于平等应有的内容;(二)实行了近50年的成乡户籍制度与上世纪末在不同地方开始弱化,公安部制定新的户籍制度的工作已经进行了数年,制度变迁有望为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提供制度条件;3、市场需要自由流动的劳动力,这是民工形成的客观条件,迁徙与居民的自由也是必须的,尽管法律未给我国公民该权利,但实际的管理至少在今天不在否认此权利,这包括对民工及其子女在居住城市与居民一样的待遇,从客观事实上讲所有民工子女进入城市无论对城市的接纳能力,还是民工子女自身的适应性,必然有部分或大部分会留回原籍。

  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子女的问题,必须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这是有条件的,因为基层党政机关大楼富裕人员、中小学校大量退休人员中,有大批能胜任中小学生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人员;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济比较宽裕,他们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使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由基层教委、学校和共青团三家牵头,并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从学校层面来看,必须深入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教师的地位和素质,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能力让学校成为这些孩子喜欢和留恋的场所。如建立“留守子女”寄宿制、为他们专门建档管理、设立专职或兼职辅导员(或心理咨询教师)等。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的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如果孩子已经上学,又没有可靠的监护,最好留一个人在家,可以经常跟学校保持联系,共同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如果父母都外出,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要经常与孩子保持来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最好每个星期或者至少半个月能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的话,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再加上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沟通时,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更多的关心,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不但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而且要与孩子的老师也要经常联系,向他们请教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策略及措施。有了这些方方面面的努力,相信留守子女的问题一定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注释:[1]选自《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5日第三版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韩敬波.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陈民.农民工文权论【M】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