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传统划分的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等世界主要陆块都是大致沿经线呈北端粗大、南端细小的三角形状。而这些陆块的划分也是地球构造中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中力矩大的区域的的一一对应分布。
当地球存在约沿南极--北极地轴方向的变加速运动时,环裹于该运动轨迹中心的环柱体由于惯性向南运动。而以环柱体作研究对象可知:环柱体外部的、力矩大的在软流层上的陆块就会向北运动,再由于物质间的吸引、拉张、阻挡、挤压等作用而使各陆块呈现了这种北端粗大、南端细小的三角形状。连稍大一点而不易被次生力量严重影响的印度半岛陆块亦然。
D、澳大利亚陆块的蛾眉月形状:
已知澳大利亚陆块在几千万年前就脱离了南极洲陆块而向北运动的。但由于亚欧板块的阻挡,就使其只能在经线方向凹凸,在纬度线方向扩张、隆起。整体上看,澳大利亚陆块就是一个蛾眉月形状了。
当地球存在一个约沿南极--北极地轴方向的加速运动时,处于地球表面的澳大利亚陆块由于惯性原因,就会相对地心而向北运动,在地壳物质的相互作用下造成对应的形变而成蛾眉月形状了 综上所述,地球因现还未测知的外力的作用而存在一个约沿地轴方向的振动,它是地球构造驱动力的主要和根本原因,即地球因该振动产生的惯性力就是地球构造驱动力的主要和根本力量。而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日月对地球的潮汐作用、地幔对流作用等因素,仅是一些次要因素。而且有些因素还是该驱动力造成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和作用于地质构造。总之,地球构造驱动力是一个复杂的合力,但其主要和根本原因是地球因现还未测知的外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约沿地轴方向的振动所引起的惯性力。现地球正处于该振动运动中约沿地球南极--北极地轴方向的加速度逐渐变小的变加速运动状态。
三、从其它天体的资料中分析出"泛地球构造驱动力 第2页"
已知月球和其它人造地球卫星因地球的吸引而绕地球公转(地月系);地月系及周围的行星系,受到太阳的吸引而绕日公转(太阳系);太阳系及周围一些星系又由于力的原因而形成银河系,并同样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当地球存在这个约沿地球南极--北极地轴方向的变速运动时,那么能引起地球这样的天体产生这种变速运动的力场一定是巨大的,因而在距地球一定距离内的天体也应受到该力而类同地球一样的存在这个方向的变速运动,并同样产生惯性力而结合自身构造特点和性质的构造运动变化。所以有必要、也应该对其它天体作一定的调查和分析!
从太阳系的结构上讲,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有着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的特征。当我们相对较熟知的地球存在一个这样沿地轴方向的变速运动时,至少太阳系内的其它天体,也应该、必定有这样的变速运动,并因此有着具备各自结构特点的许多反应情况和规律。当然这些反应情况和规律将借助人类航天探测与天文观测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进一的充实、验证。下面仅就我现在所了解的一些资料加以分析。
1、火星:
1999年4月30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说:"美国对火星的探测卫星发回资料表明:火星是类如地球的,有板块结构和板块运动。"又在1999年7月21日同一节目中报道:"该探测卫星发回资料又表明:火星的形状与地球一样,是梨状形状"。并且我们也知道,木星的卫星之一:木卫三,它的板块构造也非常类似地球。金星亦然。
显然可知造成"地球构造驱动力"的这未知外力,不仅仅是对地球起着作用的,对其它地球附近的天体也起作用,所以其引发的惯性力所造成的相似地球反应内容和规律的天体构造驱动力应称谓"泛地球构造驱动力 第2页"。
2、月球:
在地球附近的月球这一天体,已没有活跃的构造运动了,陨石撞击作用是月壳演化的主要动力,因此月球也就很好的记录和保存下了陨石撞击情况。因为月球很久以前就成了一个死球,即使有这个泛地球构造群的变速运动而产生了惯性力。但是其因此而发生的对应体形变化量却是微小的,一方面对月球构造基本无影响,不会造成其地质构造运动;另一方面则很好的记录和保存下了陨石撞击的情况。宇宙陨石撞击地球和月球这样小的天体,更是有着体现该振动规律的一种性质--宇宙陨石随机性撞击结果会显示出该振动的情况。而当地球和月球不存在一个约沿南极--北极地轴方向的运动时,随机运动的陨石会使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的陨石坑都应是南北半球分布较均一的。然而事实上月坑与地球上的陨石坑却是有着相同的非均一性规律:"集中在北半球"。这个现象也是与这些天体存在约沿类同地球地轴方向变速运动的情况有着它的内在的必然因果关系。
当地球存在约沿地球南极--北极地轴方向的运动时,对于随机性撞击的陨石,由于北半球球面处于运动前方端面,所以北半球就会比南半球受撞击的机率大,北半球的陨石坑就会明显的多于南半球的。月球亦然。这正是事实所表明的。
由于航天探测与天文观测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中期所观察到的彗星撞击太阳和撞击木星的事实,也是发生在太阳和木星的北半球。例如在地球演变史上非常有名的导致恐龙绝迹及地球四分之三物种消失的天体撞击,就是6500万年前一颗7英里宽的小天体撞到地球北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而在1908年,造成13英里森林被毁、数百只驯鹿死亡的撞击,也是一颗60米宽的小天体撞到地球北部的俄罗斯通古斯卡。
因而可知地球是存在该振动运动的,但又不仅仅只是地球存在,有一群天体皆是类同的。
3、太阳:
观测结果已经证实,太阳在一张一弛有规律的跳动着,即太阳在振荡。另外,有云南天文台在内的许多研究机构的观测成果也表明:太阳从整体上来说在缩小。并且其极半径大于赤道半径。
太阳因为是一个由自身引力吸引在一起的,但其质量相当于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8倍。故太阳这个气体球既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又有很强的流动性,其弹性形变和共振效应的耦合是很强盛的,所以其振动周期不止一种。
当太阳存在这个约沿类同地球南极--北极地轴方向的加速度变小的变速运动时,就会由于惯性的原因而缩小并发生振荡,同时也就造成了其极半径大于赤道半径的事实。也知太阳自转轴与地球地轴是非常近似的平行。若不存在约沿类同地球南极--北极地轴方向的变速运动,太阳只能由于其自转的惯性力而造成如地球一样的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即会使赤半径大于极半径,然而事实上它的极半径大于赤道半径,也说明了由于它存在沿自转轴轴向方向有着变速运动而使极轴方向的长度发生了变化。 4、爱因斯坦环和黑洞: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且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地球及其附近的天体存在约沿类同地球地轴方向的变速运动,必然是某(些)物质施加的外力作用的结果。
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在1988年就发现了"爱因斯坦环",1991年又在宇宙中观测到了另外的"爱因斯坦环"。美国加州帕斯迪纳卡内基天文台在1986年就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色的物质团块,银河系也是它所吸引住的几千个星系中的一个。现在也有迹象表明银河系中心具有强大引力场的黑洞,而且黑洞是天体随时间演化的过程产物。所以,可以相信,宇宙之中完全是存在因时间变化而变化产生的具有影响地球及其附近天体运动状态的力,即造成(以前、现在、未来)"泛地球构造驱动力 第2页"原因的施力物体是存在的。随着天文物理的不断发展,人类已不断的发现了许多具有强大力场的物质存在的。 5、星系大尺度流动:
1987年,以德雷斯勒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在《天体物理快报》上发表了他们对星系运动的观测结果,发现扣除由宇宙膨胀引起的哈勃退行速度后,星系还剩余了很大的随机速度,它们的平均速度约为600公里/秒。而这之前,天文学家们也知道本星系群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朝向室女星系团移动,这种移动最初被解释成是质量很大的长蛇--半人马超星系团的引力作用的结果。但德雷斯勒等人的观测结果则发现长蛇--半人马超星系团实际上是在远离本星系群而去,移动的速度甚至高达1000公里/秒,它和本星系团像是一个整体一起运动。事实上就是长蛇--半人马超星系团与本星系群(地球)同向移动,但长蛇--半人马超星系团速度大、在前面,本超星系群(地球)速度小、在后面。这个情况也与地球约沿地轴加速运动(虽然加速度是逐渐减小,但速度却是在不断增大的,越在前面那么速度就越大)相吻合。同时也能看到该振动的范围是非常大的。
综上所述,地球及其一定距离之内的天体,由于现在还未知的外力的作用,使它们都存在一个约沿类同地球地轴方向的振动。现在以地球为代表的许多天体正处于约沿类同地球南极--北极地轴方向的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状态。(当然不能排除有的天体正处于该振动运动的不同状态,即存在同一振动运动的不同"构造群"。)
四、泛地球构造驱动力 第2页模型
距地球一定距离的各天体,其特征在于在同一个(组)现还未确定测知的力场作用下而产生有约沿类同地球地轴方向的振动,而其中现在正处于约沿类同地球南极--北极地轴方向的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速运动的,称谓"泛地球构造群"。
排除泛地球构造群内各天体的相互作用及其造成的影响,还有各自自身结构和运动的影响因素,如自转、公转、天体引潮力、地幔对流等,泛地球构造群内各天体由于现未知的某外力的作用而产生了约沿类同地球地轴方向的振动。从而由于该运动产生的惯性力,就是造成泛地球构造群内各天体大地构造运动的主要和根本的驱动力。而其相互的作用和各自自身结构与运动等影响因素,只是造成泛地球构造群内各天体大地构造运动的次要力量和次生力量。
五、讨论
通过对该泛地球构造群振动的确立,至少现在能看到的一个应用是能准确、及时的预测地震。
辣、结束语
本文所建的泛地球构造驱动力 第2页模型,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一种宇宙星系的构造模型。现在的地球板块构造和运动规律,根本不是基本的规律,仅是该振动在地球上的一种表现结果而已。泛地球构造群内各天体的大地构造结构和运动情况,也是这样的。
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并深入、详细的研讨,使得这个理论得到发展、完善与应用,为人类了解自然、征服自然而做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