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3 自己在他人眼中印象的评价
评 价 父 母 同 学 老 师
秦安路 教学点 秦安路 教学点 秦安路 教学点
很 好 12 10 5 8 6 8
比较好 13 11 18 9 15 12
一 般 1 3 5 11 6 9
比较差 1 4 0 0 0 1
很 差 0 0 0 2 0 0
不知道 1 2 0 0 1 0
总 数 28 30 28 30 28 30
(资料来源:“流动儿童自我认知”课题组对兰州流动儿童爱心教学点的问卷调查。)
如表1-3所示,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印象比较好和很好的流动儿童有21人。低于非流动儿童的25人,同时,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印象比较差和很差的流动儿童有4人,由此可见,流动儿童对自己在父母眼中印象的评价较低。
在对自己在同学眼中的印象进行评价时,认为自己在同学眼中印象比较好和很好的流动儿童有17人,远低于非流动儿童的23人,同时,认为自己在同学眼中印象一般和比较差的流动儿童有2人,即流动儿童对自己在同学眼中印象的评价较差。
对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印象的评价,流动儿童认为较好和很好的有20人,非流动儿童的21人;同时认为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印象一般的流动儿童有9人,而非流动儿童有6人。根据数据显示,对自己在老师眼中印象的评价较高,但从总数来看,流动儿童仍然低于非流动儿童。
4、对兰州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中国“第二代移民”在城市中成长和发展,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环境,他们生活在兰州,那么他们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兰州人吗?本研究运用是否是真正的兰州人和是否喜欢兰州这两个变量来测量他们对兰州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表1-4 对兰州的归属感
兰州人 教学点 秦安路 合计
是 8 24 32
不 是 22 4 26
总 数 30 28 58
(资料来源:“流动儿童自我认知”课题组对兰州流动儿童爱心教学点的问卷调查。)
如表1-4所所示,在30名被访的流动儿童中,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兰州人的有8人,认为自己不是兰州人的则高达22人,与其相反,在被访的28名非流动儿童中,认为自己是兰州人的非流动儿童高达24人,认为不是的仅占4人。由此可见,流动儿童对兰州有着较低的归属感。
表1-5 对兰州的认同感
认同度 流动儿童 非流动儿童 合 计
非常喜欢 9 14 23
比较喜欢 12 7 19
一 般 5 5 10
不太喜欢 4 1 5
很不喜欢 0 1 1
总 数 30 28 58
(资料来源:“流动儿童自我认知”课题组对兰州流动儿童爱心教学点的问卷调查。)
从上表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喜欢兰州的有21人,感觉一般的占5人,不喜欢的有4人,非流动儿童相应的人数分别为21、5、2。在对兰州的认同度上,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即使如此,从整体来看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相比,仍然处于劣势。
(二)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具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等。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在这些社会化的主体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对于一个健康、正常的儿童来说。其社会化过程的完成有赖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是否具备社会化所必需的这些社会条件。自我认知作为社会化的结果,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这些社会化主体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