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论文 >> 正文

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研究 第5页

更新时间:2010-4-26:  来源:毕业论文
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研究 第5页
没有人认为自己的独立性弱,可见流动儿童相对于非流动儿童来说有着较弱的独立性。
认为自己的上进心很强和比较强的流动儿童占20人,非流动儿童为21人,而表示自己的上进心较弱和很弱的流动儿童占4人,非流动儿童在不存在上进心弱的问题。可见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相比较而言上进心较弱。
责任心是儿童对自己在权利义务关系中的自我角色意识。流动儿童由于从小生活在贫困、单亲甚至是孤儿的家庭中。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在家中会经常帮助他人,不缺乏责任型角色的锻炼,不会被人担心步入家庭以外的社会交往中会表现出缺乏责任心的性格特征。但表1-2的结果显示,有20人流动儿童认为自己的责任心强,有22名非流动儿童认为自己的责任心强,由此可见,虽然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有较强的责任心,但相对于非流动儿童而言,他们的责任心还是偏低的。这与世俗的看法或想法是有一定的出入的。
在自尊心方面,流动儿童认为自己的自尊心较强的有14人,一般和较弱的共有5人,而非流动儿童认为自己的自尊心较强的26人,一般和较弱的共有2人。由此可知,流动儿童倾向于弱自尊心而非流动儿童则倾向于强自尊心,二者的差距很大。而在交往能力方面,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强的有23人,总体上来说是流动儿童非流动儿童均拥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就动手能力而言,流动儿童整体与非流动儿童相差不大,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动手能力强的占21人,,而认为自己动手能力弱的流动儿童有9人,但是由于总数的不同,流动儿童的动手能力仍然处于相对较弱的处境。
3、对自己在他人眼中印象的评价
以上的几个指标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流动儿童的自我认知状况,但似乎有些缺憾。这个缺憾就是没能抓住儿童对自己留给别人印象的自我评价。根据库利的观点,这种“镜中我”的自我评价最能体现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自我社会角色的认知。正基于此,接下来本文就对“我看人看我”的自我认知指标予以统计分析。考虑到此次的研究对象是流动儿童——学生,所以具体操作中,将他人划归三类,即老师、父母、同学。他们都是流动儿童在生活中接触的主要群体和“重要他人”。

表1-3 自己在他人眼中印象的评价

评 价 父  母 同  学 老  师
 秦安路 教学点 秦安路 教学点 秦安路 教学点
很  好 12 10 5 8 6 8
比较好 13 11 18 9 15 12
一  般 1 3 5 11 6 9
比较差 1 4 0 0 0 1
很  差 0 0 0 2 0 0
不知道 1 2 0 0 1 0
总  数 28 30 28 30 28 30
(资料来源:“流动儿童自我认知”课题组对兰州流动儿童爱心教学点的问卷调查。)
如表1-3所示,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印象比较好和很好的流动儿童有21人。低于非流动儿童的25人,同时,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印象比较差和很差的流动儿童有4人,由此可见,流动儿童对自己在父母眼中印象的评价较低。
在对自己在同学眼中的印象进行评价时,认为自己在同学眼中印象比较好和很好的流动儿童有17人,远低于非流动儿童的23人,同时,认为自己在同学眼中印象一般和比较差的流动儿童有2人,即流动儿童对自己在同学眼中印象的评价较差。
对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印象的评价,流动儿童认为较好和很好的有20人,非流动儿童的21人;同时认为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印象一般的流动儿童有9人,而非流动儿童有6人。根据数据显示,对自己在老师眼中印象的评价较高,但从总数来看,流动儿童仍然低于非流动儿童。
4、对兰州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中国“第二代移民”在城市中成长和发展,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环境,他们生活在兰州,那么他们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兰州人吗?本研究运用是否是真正的兰州人和是否喜欢兰州这两个变量来测量他们对兰州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表1-4   对兰州的归属感

兰州人 教学点 秦安路 合计
是 8 24 32
不 是 22 4 26
总 数 30 28 58
(资料来源:“流动儿童自我认知”课题组对兰州流动儿童爱心教学点的问卷调查。)
    如表1-4所所示,在30名被访的流动儿童中,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兰州人的有8人,认为自己不是兰州人的则高达22人,与其相反,在被访的28名非流动儿童中,认为自己是兰州人的非流动儿童高达24人,认为不是的仅占4人。由此可见,流动儿童对兰州有着较低的归属感。

表1-5  对兰州的认同感

认同度 流动儿童 非流动儿童 合  计
非常喜欢 9 14 23
比较喜欢 12 7 19
一   般 5 5 10
不太喜欢 4 1 5
很不喜欢 0 1 1
总   数 30 28 58
(资料来源:“流动儿童自我认知”课题组对兰州流动儿童爱心教学点的问卷调查。)
     从上表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喜欢兰州的有21人,感觉一般的占5人,不喜欢的有4人,非流动儿童相应的人数分别为21、5、2。在对兰州的认同度上,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即使如此,从整体来看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相比,仍然处于劣势。
(二)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具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等。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在这些社会化的主体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对于一个健康、正常的儿童来说。其社会化过程的完成有赖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是否具备社会化所必需的这些社会条件。自我认知作为社会化的结果,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这些社会化主体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研究 第5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