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人名与字
以名字是否具有意义关联为标准,将古代名与字分作名、字间有意义联系和名、字间有非意义联系两大类。
一、名与字间有意义联系
名与字之间有意义的相关性是古人名字关系的重要特征,也是古人依名起字最为常用的思文方式。清代学者王引之认为“名、字者,自昔相承之诂言也……盖名之与字,义相比附。”[ii]“义相比附”的意思就是意义相关,意义相关是古人取字的一条基本原则。再者,从《说文》把“字”解释成“字,乳也”,可以知道,“字”的本义是孳乳、孳生,引申为增多、繁衍,因此可以理解成古人的字是由名衍生而来,所以,大部分古人的名与字之间都存在紧密的意义联系。此大类又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
1、名与字完全相同
名与字完全相同并非此人无字,古书如是记“某某,字某某”,即说名就是字,字就是名,字是名的重复,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这种情况十分少见,在对5700人的调查中,仅有7人属于此种名字关系类别,出现几率为0.12%。例:
田承嗣,字承嗣;江德藻,字德藻;师觉授,字觉授;冯子琮,字子琮;魏兰根,字兰根;崔彦穆,字彦穆;慕容绍宗,字绍宗。
、在保留名中一字的基础上增字
保留名中一字的基础上增字即采用字重复名中的一字,此类虽然在名中另加一字,但字与名的实际意义完全相同,与上一类名字关系无本质区别,只是取字形式与方式有所改变,以示字与名在称谓上的差异。古人往往在原名的字中或加衬字,或添敬语,或示排行,或增美辞。
(1)加衬字
加衬字所形成的表字表面看来是二字“字”,实则为一字“字”,因为衬字无实际意义,它附加在名中正字的前后以起到使名字的语音、声调、节奏更加和谐充实、完整动听的作用。充当衬字的通常有语助词,如“太”、“之”、“文”,例:李白,字太白;雷简夫,字太简;杜牧,字牧之;曹利用,字用之;王祯,字文祯等;数词,例:侯景,字万景;顾锡畴,字九畴;林鹗,字一鹗等;人称代词,例:辛庆之,字余庆;杨砺,字汝砺;张弼,字汝弼等。
(2)添敬语
在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以什么名字称呼别人以表尊重与自重,不仅反映着相互的辈分、等级、身份、轻慢关系,同时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礼节、礼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人格水准。所以在名字中经常添加表示尊敬与敬重的词语,比如“子”、“长”、“父”、“甫”、“生”、“君”、“士”等。例:
欧阳重,字子重;硃据,字子据;裴宽,字长宽;王述,字长述;王叔承,字承父;徐曰德,字德甫;刘丰,字丰生;任谓,字谓生;李信圭,字君圭:李彦,字彦士;杨达,字士达。
(3)示排行
古人常以原名为基础,在字的前面或字尾附以“伯(孟)”、“仲”、“叔”、“季”等字,代表排行次序。“伯(孟)”是老大,“仲”为老二,“叔”是老三,而“季”表最小。例:
关承信,字伯信;曾朴,字孟朴;夏允彝,字彝仲;尔畅,字叔畅;长孙晟,字季晟。
(4)增美辞
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iii]指明名有谱系宗族的作用,而字能起到彰表德操、崇尚美德的作用,故多在名字中增美辞,譬如“孝”、“德”、“景”、“文”、 “元”、“敬”、“崇”、“显”、“宣”、“徽”、“令”、“兴”、“善”、“宗”等等。例:
李庆绪,字孝绪;章懋,字德懋;宋濂,字景濂;樊深,字文深;孙登,字元登;韩兴,字敬兴;周述,字崇述;刘孜,字显孜;崔猷,字宣猷;张纂,字徽纂;苏绰,字令绰;王庆,字兴庆;于三达,字三善;张宗之,字益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