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王之涣,字季陵。《玉篇》:“涣,水盛貌。”《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水盛若有深谷限制,才不致肆为害。
18)杨津,字罗汉。佛家讲求“普渡众生,指点迷津”,“津”乃佛教术语,而罗汉是佛尊。此人是北朝人(《北史·列传第二十九》),他的名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在南北朝时达到鼎盛,因此南北朝时期的人的名字的一大特色就是广泛使用佛家用语,如薛法隆字法僧、若干凤字达摩、胡僧估字愿果、赵善字僧庆、杨范字法僧、姚僧垣字法卫等。
19)吕布,字奉先。《广雅》:“布,帛也。”古代致送礼物时有先送轻物为引,而后致送重物的习俗,所以“布”要先送,故名为布而字奉先。
20)蒲松龄,字留仙;杨鹤,字修龄。松与鹤都是长寿的代表。《尔雅》:“留,久也。”名与字结合起来,表示希望自己“寿比南山不老松,长留人间胜神仙”。修,《说文》:“水长也”,后引申为时间与空间的“长”,修龄就是长龄。
俗语云:“赐予千金不如授予一艺,授予一艺不如赐予好名。”名字,人人皆有,它是自古以来最为普遍通行的记录并区分不同个体且标志个体取得社会存在的称谓方式和语言符号。在中国古代,人的名与字有明显的分际,它们分别为人际交往中代表同一个个体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称谓标识。不过,时有古今,词有差异,彼名字非此名字。现代所谓名字,是意义不可再分的单纯词,仅仅相当于古人所谓“名”。现代人只有一个名字,而中国古人有名且有字。《仪礼·丧服传》称:“子生三月,则父名之”,又《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由此可见,古人之名是由父辈所起,以供长辈或尊者称呼,而字则论文网http://www.751com.cn或http://www.751com.cn不同。《仪礼·士冠礼》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礼记·曲礼上》又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即说,字是男子二十、女子许嫁时由主持冠礼和婚礼的宾客或长辈所起(秦汉以后,也常自命其字),以供平辈、晚辈或他人称呼。二者相较,不难揣度,古代名与字所蕴涵的意义是有明显区别的。然,名与字的功能与作用却无本质不同,有章丙麟《国故论衡》证:“人生而有名,冠而为之字,名、字者,一言之殊号。”谓名与字具有指向的一致性与确定性。
鲁迅在《阿Q正传》开篇解说阿Q名字如何写的时候,大致这样幽默而风趣的说:如果他有位令兄叫阿富,他可能叫阿贵,如果他曾在八月间做过生日,或者字叫月亭什么的,这名就该叫阿桂。“月亭”对应桂树而来。传说月亮里边的阴影就是棵桂树,八月中秋,对着月亮起名“阿桂”,所以叫“月亭”。鲁迅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中国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存在着种种密切的联系与规律。因此我们不揣简陋,参阅典籍,广收资料,并效法论文的专用术语与科学论证方式,从《论语》、《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南史》、《北史》、《宋史》、《明史》与《清史稿》中随机抽取5700例名字,在参照并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中国古人的名与字间的关系及类型进行简易的分析、归纳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