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台油层组储层特性及非均质性研究 第3页
2.3.1 盆地演化阶段划分
辽河盆地是在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裂谷型盆地,其形成与发育可以划分为张裂、深陷、收敛三个发育阶段。
张裂期:燕山运动使辽河地区古老基岩上升拱起,前中生界地层遭到强烈剥蚀,同时由于北西向拉张应力作用产生的北东向深大断裂而形成裂谷的雏形。该期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北东向断裂使前中生界基底形成一系列地垒潜山、单面山,并伴随强烈火山活动。
深陷期:裂谷拉张之后,地壳在重力作用下沿张裂面垂直滑动,不断张裂、不断深陷,接受了巨厚的下第三系沉积。该期构造运动的特点是各凹陷均表现为不对称的地垒特点,西抬东陷逐渐加剧,同时在裂谷内部形成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
收敛期:下第三纪末,辽河裂谷转入收敛期,断陷特点结束,湖盆水域显著缩小,较均衡地接受了上第三系以后的地层沉积。原文请找腾讯752018766辣'文^论,文~网
http://www.751com.cn2.3.2断裂活动与发育特征
断裂活动是辽河基底构造和新生界裂谷盆地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对构造单元的形成、沉积特征与火山活动起着控制作用。辽河断陷有三期构造活动:
中生代~新生代早期,盆地张裂期的水平拉张应力形成,以北东向断裂为主,控制了断陷湖盆形态和基岩潜山面貌。
新生代早~中期,一部分为初发于中生代末、在新生代继承性发育且规模加大的长期活动断层,多发育于凹陷边部或二级构造带的边部;另一部分发育于新生代E3s2~E3d早期。此期断裂是形成新生代构造面貌的主导因素,控制了盆地内凹陷的发育和凹陷内部次级构造单元的形成,同时对油气的形成、运移、聚集起着重要作用。
新生代中~晚期,发育于E3d~Ng早期,此期断层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随着断陷沉积由重力作用引发的平行于凹陷、向沉积中心下掉的重力滑动断层,此类断层呈压性并成组出现,断面缓,断距大,断层下降盘往往形成滚动背斜构造;另一类为在构造高部位形成的张性断层,此类断层一般方向性不强,断距小,往往形成下部油气藏的再分配。
三期构造活动形成了三组断层,不同时期发育的断层在空间上互相切割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1)北东向断层,是辽河断陷的主要断层。三期活动均有发育,中生代活动的为基底断裂,控制了中生代的分布范围与基岩构造面貌。(2)北西向断层,多为北东向大断层的派生断层,与北东向断层相交构成网格状。断距一般为几十至几百米,延伸数公里。(3)近东西向断层,一般形成较晚,为东营组同生沉积断层,部分消失在馆陶组早期。
第3章 杜家台油层沉积微相及储层基本特征
储集层必须具备储集空间和渗流能力,才能担当储集油气的重任。也就是说,储集层必须具备孔隙性和渗透性。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基本特征。
储集层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认识储集层的地质—开发特征,并把这些特征表述和展示出来。储集层地质—开发特征涉及面广、内容较多,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储集层岩石基本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和渗流物理特征[2]。
3.1 杜家台油层地层格架
3.1.1 地层划分体系
研究区杜家台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薄、层数多,上下小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横向上砂体厚度变化大、相变迅速,从而使得砂体在平面上难以大面积的追踪对比,因此小层划分对比难度较大。
本次研究把研究区杜家台油层组划分为3个油层组、30个小层,在各个油层组内,依据其内部砂体发育的特点、地层旋回性、及其砂体空间展布的规律性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各油层组内部小层划分方案见表3-1。
与原地层划分相比,各个油层组内小层的数目都有没有变化,但每个小层的划分都充分考虑了其发育和分布特点,每个小层基本是都是划分到了单个的砂体,因此,更加适合储层的研究,也更能反映储层地下展布的实际情况。
表3-1 曙二区东杜家台油层组地层划分表
地层 油层组 小层划分结果
杜家台 Ⅰ油层组 1、2、3、4、5、6、7、8、9
Ⅱ油层组 1、2、3、4、5、6、7、8、9、10、11
Ⅲ油层组 1、2、3、4、5、6、7、8、9、10
3.1.2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上特殊岩性段:位于杜家台油层顶部,岩性一般为一套灰~深灰色泥岩、灰色~灰白色钙质页岩及褐~棕褐色油页岩组合,分布稳定,厚度在20m~30m之间,视电阻率曲线呈低阻锯齿状(图3-1)。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杜家台油层组储层特性及非均质性研究 第3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