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心理学教材陈旧,且数量非常有限。教材以编辑的居多,原创性的少;自编的多,引进外版的少;文字性教材多,系统配套少;教学内容还处在传统为主,新趋势为辅的阶段。图书情报系统和数据网络不健全。专业期刊种类少,分类不够细,不能反应学科的发展趋势。实验室建设上,一方面各单位和专业方向发展不平衡,已有的实验室在教学与科研上不能很好地兼顾,另一方面,现有资源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不利于联合开展研究课题。
2.未来我国对心理学的需求
纵观国际心理学和我国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对比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心理学教学特色,我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以认知神经科学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为例,我国研究者在视知觉、注意、语言等基础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关注的成果。但总的说来,研究队伍还很小,研究手段也相对落后又不成体系,专业队伍的素质不高。这种现状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科学需求是很不相称的。因此,对于一些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多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研究领域,我们迫切需要培养研究队伍、凝练总体研究目标,使我国的前沿基础学科研究在国际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促进我国心理科学事业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包括心理健康与咨询治疗、管理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教育信心理学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心理学提出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例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住房制度改革、薪酬结构水平、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应激干预等重大管理决策,都需要管理心理学者的参与和指导;各领域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迫切需要心理测量学的介入。又如,从人类生活质量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类物质生活的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需要会越来越强烈,其中也包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受我国国策的影响,独生子女教育成为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门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会大大增加。“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政府、学界所关注,也在被社会广泛接受。因此,心理的相关问题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总之,21世纪的时代特点使我们需要大批的心理学工作者从事与心理相关的工作或者进入许多部门。心理学在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层面的研究以及在其它科学研究领域、生产领域的价值越来越大。
心理学研究队伍的壮大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师资力量和教学、教法、教材和配套设施的支持。因此,要求心理学工作者从专业设置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开始,对心理学学科的教学和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革。
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教育和心理测量重新开始受到重视。张术祖在《教育研究》1979年第5 期发表了《论教育测量的重要性和教育测量的一些基本概念》,被认为是建议恢复教育测量学研究和教学的第一篇论文。1982年,在叶佩华等的主持下,翻译了桑代克、哈根合著的《心理与教育的测验和评价(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1977年版), 这是自1979年以来的第一本有影响的教育测量译著。随后,教育测量学被列为高校教育系的必修课。
1988年,经中国教育学会批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会正式成立,由张厚粲任第一届理事长,叶佩华任名誉理事长。在研究会成立以后,多次举办高层次的讲习班。研究会的部分会员自1985年以来积极参加全国高考标准化改革实验,在全国高考命题标准化、施测标准化、评卷记分标准化、分数报告标准化等方面的策划和实践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上述这段时间,除教材以外,还出版了不少教育测量学方面的论著,如张厚粲等的《标准化考试简介》、桂诗春的《标准化考试的理论与实践》、张敏强等的《标准化考试》、郑日昌等的《教育测量学的基础》等等。这些论著的出版及高考标准化改革实验的成功,加上舆论的支持,在全国真正打开了宣传教育测量学、重视教育测量学的新局面。1988 年, 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Assessment, IAEA)。可以说,1979年以来的20年中,我国的教育测量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者以优良的成绩,使教育测量学在教育科学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