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是二十一世纪会计学难题之一。本综述主要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相关理论研究和相关准则制定基础上,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相关会计问题、会计准则以及从次贷危机看衍生金融工具几个方面,综述国内外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问题 会计准则 次贷危机
我国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相关内容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于2006年2月颁布了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以下统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四个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整体。这是我国会计制度的一个巨大突破,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趋同。
本人搜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的期刊20篇,英文文献一篇。相关文章涉及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问题。本人经过认真筛选后留下来的15篇文章中的3篇文章有助于提高我对课题的深入认识,6篇文章代表了该领域目前的较高水平,另有一篇英文文献已经基本翻译完毕。本文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予以概述。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从衍生金融工具视角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在认识” 一文中提到,衍生金融工具又称为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品或者衍生金融商品,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是在现金、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新兴金融工具,是一种运用债权、股票等金融资产交易的新的融资技术。从财务会计角度看,衍生金融工具即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中的合约,它是一种由传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的投资工具。
题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会计准则研究”2一文中提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标的资产或指数,比如利率、汇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信用等级、价格指数、或类似变量等;不要求初始投资,或相对于市场情况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其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要少;在将来某个日期交割。总的来说,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上,为了规避风险或者获取收益,以传统金融工具为交易标的,价值随有关金融工具价格变动而变动的蕴含一定风险的跨期合约。从定义可以看出,其具有跨期交易、杠杆效应、高风险性、联动性、灵活性、虚拟性等特征。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3一文论述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问题,我国于2006年制定了新的会计准则,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基本上满足了我国现阶段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新准则的内容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无论是确认还是计量,都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然而,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信赖于职业判断,存在人为估计的影响。因此,除了实行新准则,对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披露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思路作努力:一是提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二是改进会计报表结构与编制格式。
题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及对策”4强调了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其引发的会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现行的会计系统中如何确认。传统财务会计是对已经发生的过去交易进确认,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是一种合约,在未来结算,是一种未来交易,它在会计中的确认无疑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冲击。(二)、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显得不足。如果要对基于权利义务关系的未来合约进行确认,那么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中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都必须扩展,而如果不确认合约,那么其中内含的巨大风险游离于表外,必将会影响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三)、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受到质疑。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的;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初始净投资为零或者很少,其价格又随标的物价格而波动,如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则难以反映其价值变动,缺乏相关性 ,而不用历史成本计量,则可能会影响可靠性以及报表整体的有用性和可比性。(四)、财务报告的披露不充分。需要改进和规范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表内列报表外披露方式的选择,以增进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为了向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信息披露应包括哪些内容,其披露程度多大合适等。相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提出,对于探索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相关理论研究和构建相关实务操作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中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比较”5一文提到目前衍生金融工具比较成熟的准则体系IASC和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分为以第32号和第39号准则为标志的两个阶段:(一)、披露和列报阶段;(二)、确认和计量阶段。1995年3月,IASC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①金融工具的分类,即如何将金融工具分为负债和权益,以及如何划分相关的利息、股利、利得和损失;②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相互抵销;③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1998年12月,IASC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并指出:①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②尽可能地以公允价值来计量金融工具;③将套期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在国外净投资套期三类,并分别处理。FASB相关准则的制定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以1981年《外 币折算》(SFAS52)和1984年《期货和约》(SFAS80)为标志,这两项准则规范了新兴金融工具(含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引发的会计问题,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披露与列报阶段。1990年的《具有表外风险和信用风险集中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jsp库存管理系统(流程图+ER图+源代码)(SFAS105)、1991年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披露》(SFAS107)和1994年的《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SFASll9),标志着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准则的形成;(三)、金融工具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阶段。这阶段以1998年6月《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处理》(SFAS133)的颁布为标志,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为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和负债。SFAS133在确认、计量及披露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属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里程碑,但相对于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仍属于中间阶段的成果。SFAB133发布后,FASB对其进行了多次修改,如2000年的《特定衍生工具和特定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SFAS138)和《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消除的会计处理》(SFAS40)、2003年的《对SFASI33号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准则的修订》(SFAS149)和《具有负债和权益双重性质的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SFASl50)等,增强了准则的可读性和有用性。
我国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相关内容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于2006年2月颁布了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这四项准则核心是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同时规定,企业如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选择使用套期会计方法,但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对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等区分进行会计处理;企业的会计处理应当根据各单项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将其进行适当归类,以揭示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规范了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引导了衍生金融工具的有效运作,提高了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
四、从次贷危机看衍生金融工具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