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次贷危机概述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加大,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对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也造成严重影响。
2000年以来,以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为标志,为应对经济衰退,各主要经济体央行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还伴随大规模的杆杠交易。石油美元的膨胀和金融工具衍生品业务的迅速发展,造成全球出现长时间的流动性过剩状况。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结构不均衡,金融资产过度集中在美元资产、美国市场和美国模式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宏观背景。严重低估系统风险导致的风险监管力度过松,美国过度相信其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产品以及过度依赖于其金融市场的自我调控机制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来自辣.文~论^文·网原文请找腾讯324,9114
(二)次贷危机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再思考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以花旗、美林、瑞银、百仕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造成恐慌性抛售持有次债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风潮,这种非理性投机行为使本已脆弱不堪的次债产品市场濒临崩溃。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推波助澜。
随着金融危机破坏程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质疑:有人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过于草率;有人认为应该停止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以避免下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到来。
公允价值定义的潜在含义包括公平交易、自愿、熟悉情况等因素,这需要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完全理性、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完全信息作为理论支撑点。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在缺少真实交易下为资产和负债估计交易价格予以计量,因此这种估计是参照假象的交易来确定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