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之和谐校园论
【摘要】“和谐校园”是教育和谐的具体体现,它直接表征着教育和谐及其实现度。创建和谐的院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提高高校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要构建和谐的校园,必须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及其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达成共识。
【关键词】新建高校;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和谐校园
中国文化自古“贵和”。在中国思想史上,在儒家、道家的言论中,早有和谐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虽然孔子最初把这一思想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但今天看来,“和而不同”也是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孔子之后的孟子更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在更深层次上再次体现出“和”是人类各种文化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追求。百年来,北京大学遵循蔡元培校长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宗旨,形成了“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校园文化内核。90多年来,清华校长梅贻琦更注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清华著名教授梁启超、王国文、赵元任、陈寅恪等人更是倡导汇通中西、汇通古今、贯通文理的治学精神,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园文化内核。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涉及和谐的重要性,而在新建的本科院校中更是如此。本文拟从新筹建的本科院校特殊性及其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这两方面来探讨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和方法。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
1.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不同”求存。校园文化有着区别于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因此,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文化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挥着特殊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广义文化中的一个子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特殊功能。但是,要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即各个学校校园文化“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校园精神特质。一方面,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校园文化通常坚持其逐步形成的本土性、地域性、排他性,也正是因为校园文化的这种个性特征,才形成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从而造就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层次化,以满足社会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城市社区文化等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即校园文化有自己的明确的规范性和严密的系统性,有其特殊的内在发展规律,虽然有时会与其他文化产生“冲突”和对立,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相对的“不同”是校园文化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动力。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坚持校园文化个性特征的“不同”,尊重这些特征,是良性发展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2.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和”求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本质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总是人们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产物,其主导方向总受社会主流文化所控制和引导,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并且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必然会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就发展过程而言,“高校校园文化的历程,经历了一个初期繁荣、冷静反思和常态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来看,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的演进过程都遵循着一种共同的规律,即从内容层次单一向内容体系丰富转变,从机制的不完善向机制的完善发展。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校园文化正从分散走向整体繁荣,由孤立走向融合,由封闭走向开放,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不断创新和重构。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标及内涵
1.本科院校的扩建理由及教育目的。如果必须给本科大学教育指定一个实用的目的,那么可以说它是训练社会的良好成员。单就纯粹地传授知识而言,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学习软件的制作使用,大学似乎已不再有存在的必要,然而,事实却是建立大学的推动力增强了,而这种推动力又恰是高科技的发展。如今进步快的国家都是大学兴旺发达的国家,这是事实。那么大学存在和扩张的理由何在呢?
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师生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学传授知识,但它是富有想象力地传授知识。这种教育使他能够在任何社会安身,他知道何时表达自己的思想,何时保持沉默,他能够与人交谈,也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因此有人说:“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目的的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人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牌清醒的状态,使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
2.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观念。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当学生从教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启示时,他们便感到理想的飘渺和希望的破灭而无所适从。
大学的生命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文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71页)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成功的教育在于其所传授的知识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要么知识本身是新的,要么具有某些适用于新时代新世界的新颖性。知识并不比活鱼更好保存,教师可以讲古老的真理,传授古老的知识,但他必须设法使知识如它本来的那样,像刚从海里抓上来的鲜鱼一样,带着它即时的新鲜,呈现给学生。
3.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任务。首先是必要的建筑设施、教授、讲师和助教之间的分工,大学组织的改造和权力分配、以及职权行使等等;其次是重新标举大学的力量和观念。
这两项任务不能相提并论,而只能同时并举。重新确立大学的观念是首要的任务,反思大学本身所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这种特点是任何人和计划都不可能填补的,而只有通过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亲在反映出来。大学的组织机构只能为此提供机构,但其特点并不会从中自发地产生出来。否则,一味扩校并校,可能导致在大学组织的移植过程中,大学名称虽然保住了,而大学却走向了真正的毁灭。一方面进行大学组织和建设的外部改造,另一方面进行为赢得大学观念新形态的思文方式的内在转变。单纯以课程来实现知识的供给那就失去它本来的意义,同样的,单纯的观念玄思也将造成乌托邦式的狂热。正确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决定大学的命运。
三、和谐校园的实质
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中,“和谐”是指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方式和途径,基本一致却又并不千篇一律;其中的“不同”是指承认事物的差异和个性,体现了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样式与模式等的多样性。可以说,校园文化“异中求同,和谐有序”的本质就是其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二者构成辨证统一关系。没有个性差异就没有和谐;“和”要求新建高校在坚持中国先进文化本质方向的基础上,采取继承与宽容,互动与兼容的态度,从而营造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艾斐.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N].人民日报,2002.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新建本科院校之和谐校园论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