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价值链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水产星火产业带建设为例,强调围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推动以市场导向、政府主导、产学研结合为特征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以技术集成为主要手段,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技术发展道路。
关键词:农业科技政策;星火产业带;价值链;多功能性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技术和标准化技术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农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在于提高农产品和农业的价值。农业技术进步体现在农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升级,最终形成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完善的产业价值链条。而要协调好价值链各环节,必须有完善的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做支撑。
一、农业价值链变化对农业技术创新政策调整的影响
第一,农业价值链变化要求政府的农业科技投入政策与农业技术组织政策必须突出国家(地区)意志、强化国家(或地区)战略引导,针对制约国家(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领域,实行跨地区、跨产业、跨平台的集成攻关和成果共享,引领农业实现跨越发展。第二,农业科技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应转向水产、畜牧、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等高成长、高收益领域。第三,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重点应该从以农业硬技术为主逐渐转向硬技术与软技术并重,更加重视仓储物流、品牌管理、渠道设计等软技术的开发。第四,农业科技政策支持的主体应以科研单位为主,转向产学研相结合、市场及技术应用推广前景明确的科研联合体,特别是那些具备全产业链要素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大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第五,农业科技政策支持的重点要从以往主要针对单个产品、单项技术转向面向整个产业链(特别是若干关键的产业价值链环节)的综合技术集成。第辣,农业科技政策支持的重点将更加重视对平台技术、产业共性的支持。第七,要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重点基地的突击队作用。第八,更加重视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发展,注意平衡资源节约技术与增收增效型技术研发的发展平衡。
二、广东水产星火产业带的建设经验
积极回应农业的多功能性和产业价值链变化的挑战,主动调整农业科技政策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实现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园区化、品牌化、生态化的重要保障;是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健全农业研发瞄准机制,完善农业研发组织,提高研发效率,增加农业研发收益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绩效,深化农业科技政策改革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广东省在调整农业科技政策的过程中开始尝试通过围绕本地区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合产学研各主体的农业研发及推广应用,以提高农业产业链价值为目标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广东水产星火产业带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项目背景。水产业是广东省农业的第一大行业,更是广东省沿海地区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其中,种苗繁育、饲料营养、病害防治、保鲜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构建、渠道管理是最具价值的产业链环节。但在项目实施之前,广东水产行业技术研发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产学研严重脱节。拥有科研骨干和仪器设备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业内企业、推广机构和分散农户各自隶属不同的体系,难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有效整合。二是研发投入过于分散、高水平成果较少、科研后劲不足。科研经费和项目分布过于分散,没有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过分追求短期成果,对周期长、难度大的重大课题投入不足、持续性较差、激励不强。对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性应用基础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公共数据库和开放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三是研发选题与产业价值链不匹配。以往的水产研发投入主要集中水产新品种开发,对水产病害防治、深加工、保鲜仓储、供应链管理、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等增值环节投入较少,对休闲渔业设施规划建设、观赏性水产品开发等新兴行业和新兴产品的投入较少。四是对公益性研发的重视不够。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水产污染防治及水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等公益性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广东水产业技术发展遇到的上述问题是我国农业科技现状的一个缩影,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或多或少存在,区别在于问题的程度和范围,因此,具有典型性。
(二)政策导向促进支持产业多功能性与价值链增值的技术跨越。一是完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切实体现产业多功能性的要求。指标体系中包括辐射带动农户、人才培养、市场发育和网络建设、项目的社会适应性等社会效益指标,以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生态保护、环保保护措施等环境生态指标。同时,还区分了短期效益和中长期效益、项目评估指标与项目后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以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项目综合效益,做到优中选优。二是针对最终结果和关键流程,按产品和工艺要求制订结果性评估指标、关键节点控制指标和保障性指标等三类指标及具体评分标准。三是优先支持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重点基地的研发优势。集中全力支持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及加工企业广东恒兴集团主导、中科院南海所和中山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团队等单位的强强联合,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产产学研联合体。大力支持基础研究重点基地、行业共性技术平台、行业信息平台、实验测试及示范基地、共享数据库等条件建设。四是优化科研选题。在继续支持应用开发的同时,加强高水平基础研究、关键性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病害防治、水产深加工、供应链管理、休闲观光水产等产业价值链薄弱环节的科研。
(三)资金筹措、投向与分工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一是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包括: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并整合政府财政性投入,优先将项目企业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中小科技型企业创业基金等政府财政扶持对象。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农户增加项目投入。包括:加强项目包装,引入创业投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组织银企项目对接、引入知识产权及企业产权中介机构、优先支持相关企业在主板及中小板上市等多渠道筹集研发资金。三是合理配置资金投向。各级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高附加值环节、高成长环节、技术共享研发技术平台和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平台。四是合理安排研发与推广分工。突出骨干企业的主导及产业链整合地位,将多数中小型地方性水产科研机构并入主导企业从事应用性开发、售后技术服务和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的构建。重点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难度较大的应用开发研究,重点高校主要从事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适当开展应用研究。
(四)基于价值链增值进行产业重组。一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重组。重点扶持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相关研发计划项目的牵头单位,并把带有整合产业链意义的信息平台建设和市场营销平台建设交由龙头企业来主导建设。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组建股权型或合作型项目公司;回避体制障碍。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内部的横向一体化重组。对于分散生产的农民主要通过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模式化、标准化养殖,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水产品议价能力。对于同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则通过行业协会、园区同业协会、交叉持股、共建技术联盟进行行业内合作与业务重组,以尽可能提高产业链价值,加速技术推广。三是创新水产产业带管理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席会议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了解承担单位的工作进展以及面临的问题,交流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确立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等。
(五)建立有利于产业价值链增值的科研运行机制。一是建立起严密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项目确定的任务、目标进行逐层分解,各成员单位也相应建立了星火产业带建设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奖罚责任考核体系。二是建立起全产业链可追溯的食品卫生质量控制体系(HACCP体系)。实施全程、全方位、可追溯的质量控制与责任追究,并建立起相应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共享机制及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建立起以项目绩效评价为基础的项目经费分期拨付制度、奖惩制度和信誉记录,防范项目单位在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三、案例启示
(一)农业科技政策必须支持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要重视农业的可加工性、生态环保、景观审美、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非传统经济功能及社会功能和环保功能,适时修改项目筛选标准与评价体系,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导向。
(二)农业科技政策应以提高产业价值为根本目标,紧紧抓住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高附加值环节、高成长环节和平台技术组织产联合攻关、实现跨越发展。
(三)农业技术创新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龙头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方针。主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快产业链要素整合和产业重组步伐。
(四)建立有效的产业带协调管理机制。星火产业带建设需要协调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借鉴广东省建立水产星火产业带联席会议制度,由地市科技局、行业协会、参与项目的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会议主席(负责人)产业带联席会议主席,作为产业带最高决策机构,龙头企业连着基地与农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指导农户与基础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并将产业带建设纳入省及产业带所在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以保障建设深入持久地实施下去。
(五)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资金筹集方式的创新。通过项目包装上市、银企对接、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企业股权与知识产权交易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研发投入。
(辣)强调产业链和价值链作为产业带建设的主线。通过星火产业带的建设形成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完善的产业价值链条。围绕着产业链条重点发展水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相关企业技术升级与产品开发;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培训、应用、示范及推广以及产业协调与运作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