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粒子的重力与典型质量差距深解
摘要:本文应用了电磁力也是引力,引力也是电磁力之学说的解释基本粒子的重力与其典型质量差距。
关键词:重力、引力、电磁力、质量。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applied the electromagnetic force is also the attraction, the attraction is also theory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orce explanation fundamental particle gravity and its typical quality disparity.
key word: Gravity, attraction, electromagnetic force, quality.
一、概述:在地球上, 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即:
F = m g
二、实验:
1、用各种电压表测量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电压,或物体与大地之间的电压,均有电压读数,在0.05~0.7V之间。在同-物体之间测量其电压值。只要它的内阻大于一定值时(如500欧),电压表就会测量这个物体两点之间的电压值。这就是说任何两个物体间、物体两点间都有电磁力的存在。
测量房子墙上的电压发现,等距离上有等电压。将绝缘绳上等距离固定金属片,测量各相等分之间的电压值,发现各等分之间的电压值相等。
2、用一块永久磁铁与一个小铁片来检测任何-个物体是否含有磁场中的磁元素,将物体放在永久磁铁与小铁片之间,移动永久磁铁,观看小铁片是否与永久磁铁一起运动,结果是小铁片跟随磁铁-块运动。说明任何一种物体都含有磁元素。
宇宙和地球均是大磁场,在磁场中物体必含有磁元素,那么必受地球的电磁力作用,离地球越远,磁力线越稀,电磁力越小。离地球越近,磁力越密,电磁力越大。
三、分柝:
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引力也就是电磁力,即电场力与磁场力之和。在某一固定的区域,电场力和磁场力是线性,即电磁力是线性的。
F引力 = F 电磁力
即 F 电磁力 = m g
地球也是一个带电体。根据实验测试,在地球表面存在一个垂直向下的稳定电场,电场强度E约为100伏/米,场强的大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弱。晴天时在地面附件的电场强度为120V/m。另外,根据实验测试,在地面附近大气的电导率σ0约为3×10-14西蒙/米,且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电场力则为:
F 电场力 = q * E
= 100 * q
地球的磁性,是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之一。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在其周围形成磁场,即表现出磁力作用的空间,称作地磁场。地磁场强度很弱,这是地磁场的另一特性,在最强的两极其强度不到10-4(T),平均强度约为0.6x10-4(T),而它随地点或时间的变化就更小,因此常用(γ),即10 -9(T)做为磁场强度单位。
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电荷受到的洛仑兹力等于零;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荷受到的洛仑兹力最大。
F 引 = F 电场力 + F 磁场力
= 100 * q + qvB
= q(100 + vB) http://www.751com.cn/
B:取平均强度约0.6x10-4(T)
F 引 = q(100 + 0.6x10-4 v)
物体在静止时,只受到电场力的作用,沒有磁场力作用。从数学表达式可以看出,电场力比磁场力大100000左右。同时还可以看到,引力与电荷q含量有关。与实验相符。
在做第一次解释基本粒子的重力与典型质量差距的实验时,发现引力与材质有很大的关系。如悬挂一张小纸片,在相同质量前提下,非金属的引力比金属大,在同样大的引力下,金属的质量有时要比非金属大几倍或十几倍。
将细线、小物体、大物体用线悬挂起来,用塑料管、纸片、金属片等物体接近悬挂的物体,有引力现象存在。悬挂的物体不动,塑料管、纸片、金属片等物体离悬挂物体一定远的距离不动。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放在以塑料管等为中心、小物体对称的位置运动,近时,悬挂的物体被塑料管等吸引,远时不吸引。反复多次现象不变。这说明电磁力与引力互相迭加,是同-种力。
与上实验条件一样,用金属片、纸片等物体一端接近悬挂的物体,金属片等物体不会吸引悬挂的小物体,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放在另一端一定距离,发现金属片等物体会吸引悬挂的小物体。
荷质比就是一种物体的电荷与质量之比。不同的物体有不同荷质比,也就有大小不同的引力,即相同质量的物体其万有引力大小不同,实验证明比重大的金属小,比重小物体的引力大。万有引力与荷质比有很大关系。
宇宙是一个大的电磁场,那么每个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就是电磁力。
四、参考文献:
1、严导淦编 高等学校教材 《物理学》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4月第8次印刷
2、《电磁力是引力 引力也是电磁力》 作者 黄兆荣
3、〈〈电磁力是引力的工业证据>> 作者 黄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