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经济政治学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绝好的实践基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为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前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学遇到严重挑战,现在西方经济学则正面临新的危机。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和创新机遇。对此,应加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并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材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等方面实行重大改革。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历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创新、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30年。
一、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课程定位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2006)提供的数字,截至2005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开设的经济学类专业16个,专业点1503个(占全部专业布点数的18.33%),在校本专科生85.78万人(占全部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5.49%),专任教师5.10万人(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94%)。2005年底,全国设置经济学专业的院校310个(占经济学类的20.63%),经济学专业专任教师34234人。其中,教授2859人,副教授9854人(占经济学专任教师的37.14%)。
据西南财经大学对全国30所院校经济学专业、南开大学对4所“基地”院校的调查,各院校普遍开设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大部分院校开设“政治经济学”,部分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的院校开设“政治经济学(上、下)”。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要求,原来为本科生作为思想政治课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将不再单独开设,并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但作为财经类专业学生单独开设的“政治经济学”继续开设。据对全国30所高校经济学专业的调查,“政治经济学”课程最低1.5个学分,最高8个学分;基地院校平均6学分;财经院校平均5.2学分;理工院校平均2.4学分。
当前,《政治经济学》教材选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各院校使用的版本繁多:重点大学选用国家推荐的优秀教材、“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基地”院校大多选用吴树青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有些院校选用的是国内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如,卫兴华教授等编写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刘诗白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谷书堂教授、宋则行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魏埙教授、刘波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等。近年来,各高校教材建设和教材改革的趋势是: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趋向国际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网络化、立体化教材;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改革和“双语教学”相互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原版教材的大量引进和课程开设,政治经济学教学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形势,需要进一步明确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定位。
(一)经济学类核心课定位。根据教育部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和推荐,经济学类核心课程一共有8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和统计学。其中,政治经济学列为8门核心课之首。所谓“经济学类”主要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含税收学)和统计学及近年来细化或衍生的一些新的专业(如金融工程、信息管理、网络经济学、国际文化贸易、海洋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
(二)经济学科基础理论课定位。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分类,“经济学”学科可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划分为6个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分为10个二级学科。从更宽泛的角度看,“政治经济学”应是经济学16个二级学科中的基础理论课。
(三)经济学专业的“入门课”定位。在我国,尽管在高中阶段就开始讲授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但仅限于一些基本概念、名词解释。只有到大学本科阶段,学生才真正开始系统学习和把握这门课程的完整知识,而且通常是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就开设的课程,足见该门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因此,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不是“政治课”,而是专业“入门课”。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这一点是西方经济学无法比拟的),为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广阔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应成为系统研究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专业课。
二、如何处理好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的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开始进入政府决策的视野,西方经济学课程也随之进入高校的课堂。在这一背景下,政治经济学教学遇到严峻挑战,一些学校甚至主张减少或取消政治经济学课程,代之以西方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根据南开大学2006年对4所“基地”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50份调查问卷,在核心课设置上,排在第一位的是西方经济学,然后是政治经济学,之后是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一,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的关系不是绝对排斥的关系。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当然也包括西方经济学中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第二,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不是并列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教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主要取决于三点:一是能否推动或带动整个经济学科的发展,主要看能否继承、特别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能否继续确立和巩固,主要取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主要取决于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解释和说明我国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实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当前,在处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问题上,应注意两种倾向: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迷信”倾向。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成为许多经济学家追逐的目标,逐渐成为一种学术标准,似乎获得诺贝尔奖就成为该领域的最高权威。目前,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人有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化学奖的,但都是美籍华人;在人文社科和经济学领域,真正的大陆学者至今尚未获得诺贝尔奖。因此,有人说,中国人可以获“奥奖”(奥林匹克竞赛奖),但无法获得诺贝尔奖,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并由此推论说,只有学习西方经济学才有希望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对诺贝尔奖的争论就没停止过,批评也没有停止过。对此,不能迷信“诺贝尔奖”,更不能形成“诺贝尔经济学奖迷信”倾向和潮流。从当前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至少有三大缺陷:一是论资排辈。据不完全统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论资排辈的风气较浓。二是性别歧视。自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至今还没有一位女性获奖。有人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男性的运动。事实上,杰出女经济学家不乏其人,如英国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夫人。但她们最终未能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三是意识形态标准。至今为止,不少研究西方经济学的人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美国人最多。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则一个获奖者也没有。转轨国家的经济学家如果不是“转”到西方国家做研究也别想获奖。这并不是说西方经济学家高明,而是说诺贝尔经济学奖除学术标准外,还有政治标准。
(二)数学化倾向。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大量引进,数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了学术研究的数学化导向。同时还听到一些声音,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重视数学,只有西方经济学才重视数学。在这样的导向下,年青人拼命玩数学,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普遍为缺乏数学功底而感到苦恼。本文认为: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样重视数学方法,而且马克思本人曾经是数理分析的先驱。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地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和两大部类关系等的分析,成功地运用了数学,而且从其运用数学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看,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还是马克思同时代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个能超过马克思。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数学工具,而在于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第二,任何数理分析都有假定条件或前提,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前提假定。前提假定大体有三种:一是为逻辑分析或抽象分析的需要,暂时将一些问题作为前提加以假定。二是以确定的经济关系为前提,如,西方经济学最大的前提假定是私有制,新古典经济学崇尚市场调节,并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分析。三是对不宜进行数理分析或数理分析不了的问题进行假定。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很多分析是第一种情况,西方经济学的绝大多数分析属于第二种,但西方经济学在很多情况下也有为某种需要而采用第三种(如,美国经济学的权威刊物《美国经济评论》要求所有论文既要有数理模型,又要有计量检验),这就逼得许多经济学家开始不得不硬着头皮这样做,后来慢慢就形成一种学术范式。现在我国国内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数学模型的前提假定越来越多,但离现实越来越远,其分析结论的实用性令人怀疑。第三,数学工具不能滥用。之所以有许多人反映西方经济学难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数理分析过多、数学工具比较复杂。其实,不仅中国读者无法全部看懂,就连数理经济学家大师里昂剔夫等人也都对此提出了尖锐批评。因此,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数学工具,但不能滥用数学工具。
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一)明确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坚持改革领先、开拓创新;提高质量、注重内涵;突出特色、争创一流;服务社会、面向未来。
(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多出理论经济学人才,但为学生今后长远发展和就业着想,应兼顾增加培养“适用人才”的教学任务。总体说,要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明确“丰富知识、培养能力、注意素质”的培养思路,在教学改革方面下更大气力、花更大功夫。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经济学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引进”和“培养”两种方式,二者不可偏废。对大部分学校来说,主要应以自己培养为主。可采取鼓励“攻读博士学位”和“到外校进修、做访问学者、参加各种培训”等多种方法。同时努力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阔学术视野,增加社会交往,更新知识结构。对“引进”的人才重在考察其素质,不能只看“牌子”,争取做到既要好看又要中用。
(四)搞好教材建设。培养一流人才必须选用一流教材。为此,必须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在这方面,不必一味追求使用原版教材、统编教材。相对说,坚持“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为辅”的原则可能比较适合大多数学校的特点。为使教材编写更具先进性,应鼓励学校之间联合编写。教材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关注热点。另外,为适http://www.751com.cn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应注意电子教材(或电子版)的编写和使用。
(五)在课程内容体系设置方面正确处理五个关系。其一,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政治经济学(尤其是社会主义部分)提供了绝好的研究机会。最近美国爆发的由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使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受到极大冲击,也为我们研究政治经济学(主要是资本主义部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学遇到了严重的挑战,而现在西方经济学正面临新的危机,崇尚市场自发调节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面临新的考验。在这种新形势下,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其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注重将课程内容的更新与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根据培养基础理论人才的需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引入教学实践,以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其三,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如,在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又要注重结合市场经济一般,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实践,重点回答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着重给予回答,以增强现实性和针对性。其四,正确处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如,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当代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关系的新调整、所有制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论阐释。其五,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资本论》选读、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及其它应用经济学(如金融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关系,力争做到学科边界清楚、课程特色明显、与其它课程恰当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