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古典经济学的哲学思考到为“李嘉图恶习”正品
[摘要] 古典经济学从威廉·配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联系的零散认识开始,到亚当·斯密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最终由李嘉图实现了古典经济学最高层次的系统化、综合化和抽象化。古典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割断与近代哲学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从对古典经济学的哲学思考出发,探讨李嘉图经济学研究方法——抽象法的历史进步性与科学性,从而为“李嘉图恶习”正名并对经济学研究方法做一些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 抽象法 李嘉图恶习 经济学研究方法
一、引言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而演变的。它的创始,不仅形成了系统的学说体系,也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虽然不成熟、不完善,但却涉及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并以其曲折、缓慢的演进,开创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进程。探讨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解释经济现象、研究现实经济矛盾,以及不断创新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英国“经验主义”及法国“唯理主义”背景下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选择
英国是经验主义的思想故乡和基地,从中演化出了近代科学的基本方法,即归纳法。在经验论哲学的影响下,“英国古典经济学先后走过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第一条道路是,从实在和具体开始,然后从象中的具体达到一些简单的抽象规定”,配第走完了这条道路,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采取从实在和具体开始的研究和叙述方法的典型代表;“第二条道路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过程是由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的。
唯理主义以法国作为阵地和大本营,以笛卡尔为其代表人物,对应的方法论是演绎法。同样,唯理主义在李嘉图这里也发挥到了极致。
三、关于李嘉图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争论及为“李嘉图恶习”正名
李嘉图是古典方法的集成者和完成者,也是新古典方法兴起的转折点,从此,英国经验主义归纳方法论被法国理性演绎方法论取代了其经济学主导方法论的角色。“经济学方法论从此而进入了唯理化、数理化及偏重于逻辑演绎证明的时代”。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对于李嘉图方法论的批判却从来没有停止过,熊彼特把李嘉图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型直接应用于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倾向称为“李嘉图恶习”,认为李嘉图的理论“是一种绝不可能被驳倒的、除了没有意义之外什么都不缺少的理论。”科斯称之为“黑板经济学”。
综观对所谓“李嘉图恶习”的各种批判的观点,争论的根源是李嘉图那些远离现实的假设。关于假设问题,尤斯凯利·梅基在《假设问题的重新定向》中就曾指出,“经济学上最重要的方法论问题现在是、以后仍将是被称为理论及其假设的现实主义问题……问题通常是:这种假设(‘也’)是非现实主义的还是(‘充分’)现实主义的或者说如果它们是其中一种而不是另一种,这在本质上是否事关重大。”研究假设问题的通常方法是用抽象术语解释它,并探寻一般性的回答。一般来说,它常被看作是这样的问题,即一个已知的经济学理论的假设是现实主义的还是非现实主义的?更具体一点,比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直到今天仍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它是否应该加入现实主义假设?现有的理论和假设是不是应该更现实些?关于这些问题,弗里德曼认为:“真正重要的、意义重大的假说被发现都有一些假设,这些假设是关于现实的不准确的、描述性的表述。总的来说,理论的意义越重大,假设就越是不现实的。”笔者同样也认为,科学家(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自己没有把对非现实主义假设的严重依赖当作判断理论或定理不科学或不成功的一个充分理由。相反,它是最著名的科学理论普遍存在的特点,这些理论都包含非现实主义的因素。
既然我们已经考虑到假设http://www.751com.cn的不可避免的非现实性,我们就可以并且应该为“李嘉图恶习”正名。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它是非现实主义的,因为它是不完全的。它是非现实主义的并非因为它包含的假设大多是虚假的,而是因为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所带来的贸易利益是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的。这些非现实主义假设拥有同样的目的,即消除或抵消次要因素而将决定贸易模式的核心力量分隔出来。
四、结论
既然“经济学理论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那么我们就可将理论的假设是否现实的问题暂且搁置起来,而专注于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新解释。经济学是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检验那些依照某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如果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的,这个理论暂时就可以被接受;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摒弃。从这个意义上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仍旧是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它仍旧没有被证伪。所以,为“李嘉图恶习”正名是必要而且应当的。
参考文献:
[1]杨建飞:科学哲学对西方经济学思想演化发展的影响.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121~122,139~140
[2]吴易风:英国古典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8~39
[3]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7~105
[4](美)约瑟夫·熊彼特著杨敬年译:经济分析史(第二卷).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2
[5](英)马克·布劳格等著(英)罗杰·E·巴克豪斯编张大宝等译: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11~327
[6] Friedman , M.(1953)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