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无结构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CNKI 中国期刊数据库、万方系列数据库和Springer Link 数据库等文献检索工具,将文献资料进行搜索、整理、归纳并总结。此外,笔者对湖北省内的鄂州、黄石、荆州、孝感、宜昌5 个县(市)的部分农民群体进行无结构访谈的走访调查,旨在对其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开展与农民体育需求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2 构建农民需求为导向的现实意义
2. 1 是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出发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低到高依次排列[3]。该理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级,即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最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对于体育而言,需求层次理论的每一阶段都是以体育本体功能———强身健体作为基础,随着需求层次的上升,体育活动的功能特性显现的更为丰富,如娱乐、社交、极限挑战等均为精神需求所属。诚然,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活动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需求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4]。作为发展群众体育不可忽视的农民群体,其实际生活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农民群体对于体育活动的功能认识仍处于隐性需求阶段,体育需求层次仍以物质保障为基础;加之我国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体育设施供给能力有限。虽然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阶段, 但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政府投入等状况不为理想,农民体育需求程度较低,且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14 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上,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面向基层,服务民众,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5]。由此可见,农民体育健身必须是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众所周知,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本要求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保障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做到亲民、便民、利民,使广大农民受益。既然受益对象是农民群体本身,所开http://www.751com.cn展的健身活动必须遵循农民群体生活生产的特点和规律,以此充分发挥农民体育活动的乡土本性和民俗特性。为此,紧紧围绕农民需这根主线来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不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对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本身的大事,更是对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了解民心的实事。可见,以农民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对于我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2 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一直寄予厚望。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 他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论述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性。1995 年6 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该纲要对蓬勃开展群众体育和增强人民体质的现实要求作出了详实的对策措施和实施步骤。同年8 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十五次会议通过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值得一提的是, 从该法律颁发的前后顺序来看,20 世纪70 年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所涉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主要针对城市体育事业优先发展,有关农村体育事业仅是“蜻蜓点水”式的描述,并无具体内容在政策法规中明确体现出来。20 世纪90 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央下发的“五个一号文件”,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发展战略的逐步转移。同样,在党中央的重视与关怀下, 农村体育事业巧借东风, 快速发展。其中,《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两个政策的颁布无不昭示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体育工作的觉醒。当前,随着我国体育工作的重心逐步下移,最基层的农民体育文化需求问题被提上议程。以2004 年国家体育总局开展的“体育三下乡”活动为例。活动要求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发掘、整理、推广适合农村,符合农民生活、劳动特点,农民所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和健身方法。“体育三下乡”之类的活动将农民体育文化需求由内向外的激发出来, 并视其为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有效手段, 在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即充当了“船桨”又起到了“船头”的作用。因此,依托农民需求为抓手的发展方式,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前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