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不是自发产生的,也不是其他任何外力作用的结果,其萌生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从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出发,建立新型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组织的伟大创造,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艰辛探索发展人民民主的心血和经验。质言之,这个制度本身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改造中国社会的宏伟理想和人民主权国家民主政治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其价值预设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性质高度契合。
其次,从实践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效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原则的最佳政体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强大生机与活力的制度源泉。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已载入我国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动摇的根本所在。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并行不悖,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构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鲜明特色和体制制度的基本架构。从本质上说,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这种相互贯通、互为依托的统一性,根源于党和人民的关系,即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其诞生90多年来的宗旨和追求、其理论和实践矢志不渝、一以贯之地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虽然,在某些特殊时空条件下或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两者会存在差异甚至争议,但是,从根本上说,党和人民的利益意志是一致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我国社会政治治理的长期实践也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的执政地位和职能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的最佳政体选择。具体地说,在党的领导下,历经长期探索,在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重要支柱的政治体制运行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职能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主要体现为: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属下的各级国家政权机关均同步设立组织机构,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各级国家政权机关在履行职责权力活动中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又不是传统或一般意义上的上下级权力机关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以宪法为基准,在法律制约、控导范围内的特殊的领导关系。就现实运作状貌而言,它主要通过法律规制的特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来付诸实践,即:执政党组织将自己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行动路线、大政方针和政策乃至治国理政、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方略和主张以意见、建议的形式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经由各级人大讨论通过后,按照法定程序交由属下的政府行政机关贯彻落实。不允许各级党组织越过人大,直接给国家政权机关发号施令,更不允许采取包办代替、以党代政、强迫命令等方式来实施对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总的看来,这种经历了长期艰辛曲折探索、在我国业已基本定型的社会权力运作机制和领导关系既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多党制国家议会和政府与执政党之间的相互制衡对立,也不同于前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乃至我国改革开放前那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甚而由执政党直接命令包办一切的执政体制,从而体现出鲜明独特的中国特色。虽然其在具体运行机制、程序和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党和人民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完善,但从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安排的角度看,已经深深地镶嵌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实践的这一特色,不仅为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彰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优越性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石,而且也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落实党的执政地位和职能,文护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引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总之,坚持民主执政既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也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对于集领导党和执政党于一身,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价值追求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还是就奉行主权在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属性而言,把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置于国家政治体制尤其是党的执政体制改进和优化的视域,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持和落实民主执政的一项重大任务,都是一种直面现实的应然选择。在当今中国,这一路径选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R/OL]. 新华网,2006-07-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3]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OL].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2004-09-1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人民出版社,1972.
[5]蒲兴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人民出版社,1972:50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72:477.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 人民出版社,1991:677.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 人民出版社,1991: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