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煤矿物资管理改革方向
引言
自 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经济“新常态”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各行各业也对“新常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与煤炭企业依依傍水的煤矿物资企业,承担着矿井建设及生产期间机械设备、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存储、供应等业务。在煤炭行业持续低迷的内部市场和国家经济转型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煤矿物资企业的生产效益持续下滑。但近年来,物流产业持续保持“温和”增长[2-3].因此,煤矿物资供应管理亟待改革以适应“新常态”[1].
1 煤矿物资企业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煤矿物资供应系统大多属于“单纯供应型”管理模式,如层层储备、层层领料、多级多头分散管理等,用大量库存来保证供应;而在煤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普遍存在业务流程不规范,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总结煤矿物资供应管理现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1 物资采购管理方面
煤矿物资由于涉及面广、品种多,加之企业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的不规范,易造成计划不实,重复、盲目采购等现象,从而造成企业库存积压,流动资金呆滞等。
1.2 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
煤矿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数据交换频繁等特点,受管理模式及资金的影响,现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存在诸如业务流程不规范,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此外,煤企并购、重组导致各经营板块业务系统标准规范不统一,缺乏统一管理,造成管理信息共享和交换障碍也是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困难之一。
1.3 缺乏物资现场使用管控措施
煤矿企业本身就具有“高能耗”、“高投入”的特点,井下物资到施工现场之后,没有制定登记台账,随意丢弃,乱扔乱放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对于可以周转复用的材料,回撤不及时,造成物资丢失,损坏等浪费现象严重。
1.4 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内煤企大多是集团化的大型公司,煤矿以其子公司的形势存在。因此,其总体的物资供应由管理集团管理,而集团负责的是整个集团所有煤矿的管理工作,多数不能够实现对于每个煤矿最为合理的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因此,煤矿内部的物资供应管理应在集团总体大方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更好的适应集团的物资供应管理办法。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煤矿企业内部相关的物资供应管理人员不能真正认识到本单位现阶段对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一味的追求达到上级相关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满足本单位对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2 应用供应链思想优化煤矿物资供应管理
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在达到消费者手中之前,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的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它围绕核心企业,通过控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从采购原料开始,到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分销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全过程使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性功能网络[5-6].
采购流程指为了完成采购任务而进行的购买、储存、供应等一系列活动的有序集合它既是一种时间变动序列,也是一种空间变动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有:
(1)缩短采购周期。通过重新考虑采购流程,有效地简化采购过程各环节手续、适当配备采购人员、加强采购过程的沟通,有效减少库存积压或物资不到位而造成的损失。
(2)提升采购质量。采购物资质量与最终产品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原材料符合采购标准,才有可能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任何部件的质量不好都会导致整个产品成为次品。
(3)降低采购流程运行成本。从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的售价日益透明,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此情况下,企业要想保持利润的持续增长,就需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
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使煤炭企业从物资管理工作中提升企业效益:
(1)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矿井生产供应。实施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促使供应商保质、保量、及时地向煤炭企业提供所需物资,这就在保证生产正常的同时提高了煤炭产品的质量。
(2)降低库存成本,节约流动资金。应用供应链管理,有利于矿井合理安排人、财、物等,达到合理仓储、减少库存、减少物资流转费用的目的,从而节约流动资金、降低成本。
(3)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应用供应链管理,便于实现大规模采购,发挥大规模优势,增强采购期间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降低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煤炭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提高管理水平。应用供应链管理,有利于煤炭企业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3 煤矿物资管理亟待改革以适应“新常态”
3.1 紧跟生产进度定物资采购计划
矿井生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采、掘、通、运、机、瓦斯综合治理,以及地面辅助单位的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因此,其涉及的材料、配件、物资设备的品种成千上万。作为物资供应部门,需根据生产计划,编制生产物资计划,这是配合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某些物资部门的计划往往凭领导的旨意或经验编制计划,为保证所谓“足够的库存”,导致编制物资计划的准确率降低,库存量增加、材料积压、淘汰物资增多,甚至出现配件好几年积存的现象。
因此,作为物资供应部门,为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率,就需根据矿井生产变化、设备变化、设备材料的更新换代等新情况,以全新的思文,务实的作风,紧跟矿井安全生产的进度编制物资计划。在计划的编制实施过程中,一是要及时介入,随时关注生产方案、计划制定的可行性;二是要及时与采、掘、机、运、通等各生产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准确掌握生产进度和所需物资、材料情况;三是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考察材料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材料消耗规律及现场反馈的信息;四是要广泛收集产品的质量、价格、生产周期等相关信息,以便在以后的采购中做出调整。
3.2 规范物资采购程序
物资采购工作,作为加强煤矿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务必使其程序规范有序。以一个年产 200~300 万吨的矿井为例,年投入的物资设备接近 2~3 亿元。因此,规范有序地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是供应部门应加强管理的重中之重。综合在物资采购实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应进行实时有效地跟踪管理以规范其程序。
其一,供应部门首先应对矿井所需设备、材料进行分类、排序、整合,以此为基础,实行物资批量分类、集中招标的采购办法。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招标采购的规范程序进行,做到阳光、透明操作。
其二,建立供应商信息库,了解和掌握各类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信息。
其三,完善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并及时更新,经常性开展询价活动,及时掌握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分析其价格走向。
3.3 建立材料设备使用情况信息系统
在矿井生产中,为提高材料、设备的使用价值,物资供应部门就应对所有材料、设备,进行跟踪管理,建立使用情况记录台账和信息库系统,这样,第一是有利于掌握设备的总数量和运转情况,以防盲目采购;第二是有利于材料、设备的回收再利用,减少丢失和浪费;第三是有利于掌握易损件的消耗规律,准确把握补充材料的采购数量;第四是有利于回收物资的修复和报废物资的处置。为加强管理,材料设备使用情况信息系统可分子母系统分别建立,联网并用,信息共享。子系统建立在各基层单位,由区队发料员、设备文修人员、回收利用工作人员提供统计信息,并由系统管理人员录入。母系统建立在矿井供应主管部门,并分项分类收集子系统信息。物资计划部门则可以结合材料跟踪使用和库存情况,根据矿井生产总体计划,编制材料、设备采购月度、季度或年度计划,从而实现合理采购、低投入,高效益。
3.4 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积压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煤矿企业都建有规模较大的物资库房。大量的资金积压,影响着企业的资金周转,从而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积压或实现零库存目标,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管理: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实行市场化动作,逐步把仓库变成超市。即将现有的物资库房转为矿用物资供应商的超市,为中标供应商提供代储、代销的场所,从房屋租赁金中抵扣压库费,批量产品可由供应商直接发送至生产单位;第二,实行点选货物配送制。对招标采购的物资设备,或少批量采购的物资,在择优定价的基础上,由供应商直接配送至生产单位指定地点,生产单位专业人员验收后,直接用于生产一线,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第三,建立零星配件、易损配件、常用配件供应站。供应部门根据生产需求,直接从供货商调货,保证不超过 3 个月的货物周转,并依法签订供货合同,实现季度结算。在保障生产物资供应正常的前提下,逐步取消企业仓库,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从而提高煤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http://www.751com.cn
4 结束语
物资供应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它对提升煤矿企业经营管理效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煤炭行业持续颓势给煤矿物资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又给煤矿物资供应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作为煤矿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资供应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尽快健全完善制度,加快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转变思想观念,实施供应链管理,将物资供应管理从粗放模式转向专业物流集约、精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降低煤矿企业的物资成本,提升煤矿企业经营效益,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煤矿企业转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煤炭行业 2014 年经济运行分析及 2015 年预测[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4(12):46-49.
[2]何黎明“,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与政策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4(8):6-7.
[3]程洁“.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业发展展望[J].现代商业,2014(7):18.
[4]张向阳。加强煤矿物资供应管理的几点思考分析[J].科技向导,2013(14):257.
[5] 陈 剑 ,肖 永 波 . 供 应 链 研究的新发展 [J]. 上 海 理工 大 学 报 ,2011(16):16-17.
[6]戚向东。如何加强煤矿企业物资供应管理[J].经济论丛,2014(16):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