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问题与发展路径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历史回顾
我国的创业教育理念始于1999 年 1 月发布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清华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序幕;2002 年 4 月,教育部将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9所高校列为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实质性阶段。2015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不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典型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之中,重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构建完善的创业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属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模拟相结合的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典型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通过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开展创业实践,并为学生提供资金帮扶与业务咨询;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典型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创业素质,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技术咨询。新常态下引领大学生成功创业,不仅是一个社会工程,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机构协同创新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是多元的,即便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创业也面临不少困难,更不用说在校大学生了。创新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实践经验、项目创意等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创业者失败。http://www.751com.cn
二、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诸多新特征,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经济步入新常态。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1、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先天不足。创新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课堂必须要引入创业教育。然而,引领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学校方面要进行深化改革。全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但是深度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大多不是企业家,在创新创业理论方面可能具备一定水平,但在具体创业实践方面先天不足。甚至完全是理论派,不但没有自己创业,而且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让一批完全和企业脱节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其创业方向的客观把握能力缺乏,甚至不具备创新基础。http://www.751com.cn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普及和能否最终取得实效。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创业课程设计形式化严重,创业教育并未真正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与原有教学计划严重脱节。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仍处在萌芽阶段,创业教育课程陈旧,根本无法适应经济新常态。
(二)高等学校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多而质量较差
1、科技创新度低。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建企业的教育,其目的更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经济管理、理工科等专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并将创新创业教育推广到其他专业中,也开设一些技术性创业教育课程。我国大学创业项目数量较多,只有不到5%具有科技创新,整体创业质量较低。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所处行业明显以服务业为主,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平均日常用工数为23人,日常用工数在 5 人以下的企业占 50%,绝大多数属于小微企业。
2、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收益低。从 1999 年创业教育起步,我国制定了许多鼓励和支持创业教育的有关政策措施、设立多种多样的创业教育基金、各大高校经常性举办创业讲座等。社会各界也通过各种社会舆论工具,支持、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创新与创业教育典型,使我们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据调查统计,我国有接近70%大学生创业者月均收入低于 3,000 元,甚至有 17.3%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处于亏损状态。通过创业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大学生,仅占到创业项目的 1.6%.这些充分说明,我国存在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收益低的现实状况。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化程度低。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 2015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我国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程度低,未能充分利用企业优势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管等担任创业导师的覆盖面还比较小,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还处于闭门造车的阶段。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引入第三方力量的程度较低,与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的力度不够,致使很多既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创业实践能力的企业家未能进入高校进行指导。教学过程中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体现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并充分体现出其创业精神,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加直观、生动,有启发性。当前,我国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较少,创业课程教师多数是改行过来的,缺乏创业和企业经历,将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化、学术化,这对我国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极为不利。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及路径选择
新常态下引领大学生成功创业是一个社会工程、系统工程,是需要协同创新合作才能完成的重大议题。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迫切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创业不单纯是办公司,具备创新意识、敢打敢拼、乐于创业,不管在什么岗位都是在创业。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路径如下: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密切与企业界的联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缺,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发展,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成为创业教育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培养创业人才水平的高低。由此,高等学校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既要有学术水平高的理论教师,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如企业家或公司高管。高等学校要结合自身特色,与学科设置相关联的代表性企业展开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组织学生与成功企业家进行座谈、讨论、模拟创业等活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高校可以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能够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教师,提升教师创业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不仅能够为高校提供一定的大学生创业资金,也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指导。更为关键的是企业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创办和运营一个企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决定性因素,让学生感受创业者精神和企业家素质在企业当中的重要作用;感悟知识在创办企业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评估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等,增加大学生运营企业的实践机会,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更加真实的舞台。
(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整合课程结构与围绕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目标开设核心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必须实现创业教育大纲法制化,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中,优化创业教育计划,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同大学的远景目标联系在一起。”2014 年 11 月,教育部《关于做好 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5 年 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些文件都明确提出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应该建立创业教育机构,统筹安排课程计划,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创业课程设计应该围绕“优化创业课程结构”和“提升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进行有机整合。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新常态下优秀的创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人才又及时地迎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用人结构。通过创业课程教育,学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业意识,在实践中增强创业意志,提升创业心理调适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文化品质和道德水准,为以后的创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多数是理论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严重不足,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同时,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和保障力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服务于大学生,通过创业实践与创业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优秀创业素养的形成重在实践,积极的创业实践能磨炼出大学生完善的创业品质。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应该采取多元形式,本文认为新形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应采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与科研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需要长期实践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和归纳各个高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高校具备这种理念,辅以高校、企业家、企业高管等提供的创业指导,鼓励大学生寻找合适的项目,再加上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风险基金、创业基金等资金方面的必要支持,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四)改善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了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文件,这为改善创业教育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本文认为,鼓励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良好的创业平台、资金支持,获得创业资金、场地、税收等综合服务的平台。在创业平台方面,高校应积极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校应与社会积极开展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岗位,使其经受社会创业实践锻炼;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减少创业盲目性。在创业资金层面,创业融资渠道窄,缺少启动资金,这些一直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瓶颈。本文认为,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国家银行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项贷款资金,社会应该积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定的风险投资。
另外,根据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高等学校可从政府、工商、税务、知名企业等机构中,寻求合作机会,争取创业资金、场地、税收等综合服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可以邀请政府、企业、工商、税务等部门专家参与讲授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进行专业指导,构建创业导师团队,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代洪甫。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展望---基于对 1999-2008 年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J]. 河南社会科学,2009.5.
[2]Gibb,A.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3.11.3.
[3]陶知翔,肖惠海。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