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5 MOFs材料中主要的发光机制
(1)基于有机配体发光
有机分子吸收适当能量的光子后,通常会发生内部转换、振动弛豫、系间跃迁、荧光以及磷光等一系列光物理过程。具有刚性结构的多羧酸、苯环或者含氮杂环类型的有机配体,普遍含有共轭π键,通常能有效吸收光子能量而发射出荧光或者磷光。因此,选用这些有机配体所构建MOFs材料,往往具有与自由有机配体分子相似的发光性质,除了在发光强度、发光寿命、发光峰位和谱线宽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外。而这些差异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引起:(1)形成MOFs材料后有机配体的稳定性和刚性得到增加,导致非福射跃迁速率降低,从而使得发光强度、寿命和量子产率得到增加;(2)固态状态时,分子间作用力会使有机分子紧靠在一起,引起有机配体间发生电荷转移,进而导致发射峰移动和谱线宽化。此外,MOFs材料中的有机配体发光性质还会受到金属离子的尺寸和性质、有机链节的取向和排列方式、配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有机配体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基于金属中心的发光
除了基于有机配体的发光机制外,MOFs材料中另一种最主要的发光机制便是基于金属中心的发光机制。这种发光机制,主要存在于以下两类金属离子构建的MOFs材料中,一类是镧系稀土离子和锕系离子,另一类是少量具有d-d电子转移的第一过渡族金属离子和S-P电子转移的主族金属离子。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类金属离子构建的MOFs材料进行介绍:
a)镧系稀土离子和锕系离子
稀土离子由于具有特征发光谱、发光谱线窄、发光寿命长(可达毫秒级)、对周围环境高度敏感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固态发光材料、生物成像、荧光探测与化学传感等研究领域。然而,由于稀土离子的f-f跃迀是跃迁禁阻的,因而其摩尔吸光系数很小,直接吸收光的能力很弱,往往需要很高的能量去激发才能发光。为了克服摩尔吸光系数低的缺点,通常会引入具有生色团的有机分子与稀土离子螯合配位,通过共振耦合将有机分子吸收的能量传递给稀土离子,运到敏化稀土离子发光作用,这一过程称之为“天线效应”。
b)过渡金属及主族金属
与镧系稀土离子特征而狭窄的发光特性所不同的是,过渡金属以及主族金属的发光谱通常较宽,有时覆盖几百纳米的范围。因为在这类MOFs材料中激发态与基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激发态一般为反键轨道形式,类似于稀土离子中的d-f转变过程,所以这种金属中心的发射谱很宽并伴随着很大的斯托克斯位移。另外,同一MOFs材料中这类金属中心有时还存在几种形式的发光模式,甚至多种形式复合的发光模式。因此,很难精确地通过这类金属离子的发光去区分其本征转变过程。基于过渡族或者主族金属中心发光机制,通常只可能存在于由具有d-d跃迁的第一排过渡族金属以及S-P跃迁的主族金属组成的MOFs材料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