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一系列社会制度的转轨转型,我国进入到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事件频发,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和诸多不良影响。如1998年夏的南北特大洪灾、2001年广西的南丹矿难、2003年春夏之交的SARS事件、2005年的“猪流感”疫情、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故等等,无一不考验着媒体的应对报道能力。
一、突发事件的特征与新闻策划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及不确定性赋予其极大的新闻价值,针对这些特征进行合理的新闻策划,能够使报纸最大程度地挖掘出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从而帮助报纸更好地应对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
(一)突发事件的特征
目前,学者们对何为“突发事件”提出的定义已有很多,其中较为权威的是我国在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这一概念的表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一般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综合来看,突发事件多表现为负面事件、灾难事件,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突发性。人们对突发事件是否发生、何时发生、何地发生、如何爆发,及爆发的程度等都难以预测。它往往发生于人们意识的空白之处,超乎了人们的心理惯性思文和社会的常态秩序。这无疑对媒体报道的时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不能及时反应,有价值的新闻现场资料很可能稍纵即逝,踪迹难觅。
第二,复杂性。突发事件看似无章可寻,通过偶然的契机,以偶然的形式爆发,但实际,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例如国家利益冲突下的战事爆发、过渡采掘造成的山体坍塌,能否迅速理清这些关系、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并以合理有序的方式报道给大众,是对媒体新闻策划功力的考验。
第三,破坏性。突发事件常常以极其激烈的形式爆发,且形式越激烈,破坏性越大,如空难、地震等。同时,这种破坏力不仅仅表现在外在。以2003年的“非典”疫情为例,除去疫情本身给13亿人口的生命安全带来直接威胁外,它还会使公众普遍产生恐慌心理。当时如学校停课、五一长假取消等现象,都是因为社会恐慌引发的社会变动,对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这也体现出“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包括有形损害和无形损害两个方面,有形损害主要包括生命、财产的损失,无形损害如社会公平受到挑战、公众心理受到打击。”本文来自辣~文\论|文/网,
毕业论文 www.751com.cn 加7位QQ324'9114找源文[ 吴慧敏.我国突发事件报道研究[D].郑州大学,2006:4.]
第四,不确定性。这是指突发事件后续的发展和可能的影响,根据我们现有的措施和以往总结出的经验难以判断和处理。若处理不当还可能造成事态严重化。如“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我们无从得知恐怖分子是否还会在其他城市发动类似袭击。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更加难以把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报纸在突发事件中的新闻策划研究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