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括设立行业协会、设立新闻评议制度、制定记者行为规范等。这些都使报纸“白纸黑字”的权威感深入人心,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更愿意首先选择它作为自己的重要知情渠道。
(二)见长于深度报道
在突发事件中,深度报道“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 程世寿.深度报道与新闻思文[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53.]它要求记者以探究的心态,对其中受众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同时恰当展示各种相关的背景资料,揭示事实本质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其发展趋势。
新媒体速度快、篇幅短,在大多数时候只是提供简单的 “新闻快餐”。相比之下,报纸却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采访和调研,为读者呈现一份材料丰富、精细思考的“新闻大餐”。这些更加全面、深刻的报道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清突发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报纸在提供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精确报道等形式的深度报道方面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它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不流于表面,它的深度、高度和广度都为新媒体目前所难以企及的,而复杂的突发事件也的确非常适合作为深度报道的题材,它有丰富的新闻内涵可供挖掘。
三、报纸的突发事件报道劣势分析
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受出版周期、新闻载体的限制,报纸也有其自身的先天劣势。本文来自辣~文\论|文/网,
毕业论文 www.751com.cn 加7位QQ324'9114找源文
(一)时效性差
时效性可以说是报纸的硬伤。新闻是一种易腐品,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时代,每一秒都有大量新鲜的信息产生,稍有滞后,信息的新闻价值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哪家媒体能第一时间发出报道,不仅是荣誉,更是实力的表现。相对来说,该媒体也更易占据此次突发事件报道议程设置的制高点。而报纸作为一种印刷品,不可避免有出版周期的限制,就算是周期最短的日报,最快也要第二天才能见报。而目前,广播和电视都有整点新闻播报,电视可以在屏幕下方实现新闻滚动播报,当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打乱正常节目安排,临时插播重要新闻也是它较常见的手段。网络媒体的灵活性就更强,通过网络技术在网页上更新新闻十分便捷。因此,与其他媒体相比,报纸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方面实在是相形见绌。
(二)信息获取面窄
这主要是由于一些报纸缺乏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动意识。从延安时期传承下来的“一元化”的新闻观念,“以政党报纸话语代替新闻学学术话语,把政党报纸的特殊规律当作新闻事业的一般规律”[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5.],它所追寻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的宣传舆论。当前,大部分地方报纸仍然遵循着这样的新闻观,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编辑们往往在办公室里坐等新华社的通稿“送”上门,或者相关部门的措施、文件出台,然后稍加编辑发稿,而不是主动出击,寻求多种渠道的新闻线索。
这种人为主观因素导致的报纸困局是完全可以被打破的。目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的当数《南方都市报》,它通常主动出击,建立多方位的线索渠道,如政府公文、简报材料、读者来信、微博、博客等。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它的记者、编辑就能通过这些渠道搜集各方信息,帮助读者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及各种事件分析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融入,《南方都市报》的记者、编辑早已使用网站、微信、手机等媒体搜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种积极主动拓宽信息传播渠道的精神是很值得地方体制内报纸学习的。
(三)现场感不足
电视和网络媒体,拥有视频传播的形式,可以通过摄像机的镜头让受众直观地感受事件现场的情景,受众不仅可以看,而且能够听。视频的声画合一、声画对位使报道的现场感大大增强,受众仿佛身临其境。而报纸是一种纸质媒体,能在纸面上呈现的信息只有文字与静态图片这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应当说,报纸是一种典型的“冷媒介”,受众在看到报纸提供的文字和图片后,还需要调动丰富的联想能力,才能在脑海中尽量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由于这种现场感的不足,读者通过报纸关注突发事件时,可能会缺少一种更直观、更具冲击力的感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报纸在突发事件中的新闻策划研究 第4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