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论文 >> 正文

新闻误读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如何应对新闻误读 第3页

更新时间:2016-9-24:  来源:毕业论文
二、新闻误读的影响
新闻误读的出现,不仅对受众理解新闻事件产生影响,而且对社会和媒体都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
(一) 误导受众的意识和行为
新闻误读对受众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认知层面的影响
在认知层面上,新闻传播对受众具有心理暗示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引导受众“思考什么”,去如何理解新闻事实,受众的注意力被引导向特定的问题方面,产生认知扭曲。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新闻误读,对受众认知社会现状具有消极的影响。例如在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的报道中,外国媒体登载的一幅四名警察追打游行者的照片解释说是“中国警察在西藏镇压抗议者”,但事实却是这幅图片是尼泊尔警察在尼泊尔驱散游行示威者,外媒在报道中故意歪曲新闻事件。不明所以的人看完报道后对中国和打砸抢烧事件的认识则会是和现实相去甚远,把责任归于国内方面。
2.态度上的影响
受众对待新闻事件的评价和看法是建立在自己的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基础上,受众在认知偏差下接受的信息将引起情感、态度的变化。媒体在新闻事件中的报道导向偏差,在误导受众认知的同时进一步影响到受众对事件的评价和看待方式,例如城管这个常常被大家提及的问题,受众在看到一系列负面报道后,在对待城管的态度上就会产生一种评价,再次看到相关新闻事件,带着态度上的偏见认定是城管的过失。新闻误读改变受众的态度,不利于受众在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看待新闻事件。
3.行动上的影响
误读不仅导致受众认知和态度的变化,进而也会影响受众的行动。例如 2012年的钓鱼岛事件的有关报道,媒体的本意是想要传播有关钓鱼岛事件的事实,并无其他偏向性引导。而某些受众在舆论领袖的“抗日爱国”情绪引导之下误读新闻本意,产生了打砸日货的不理智的举动。
(二) 制约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新闻误读对受众在认知态度和行动向上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受众作为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误读新闻后会对事实的传播和社会舆论产生消极的影响。
1.不利于新闻事实的再传播
新闻会在受众之间发生再传播。一部分接受新闻的受众在认知新闻时产生了误读,会把已经被扭曲的事实或观点传播给后面没有阅读或认真阅读的受众,导致“以讹传讹”的连锁反应。这种再传播,会将新闻误读持续放大,对社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2.不利于引导社会舆论
对新闻文本的解读,实际上是受众对新闻文本的理解和评论,属于观点体系的范畴。媒体在传播新闻时都有价值导向,新闻误读的出现,将会使新闻评论偏离这种导向的轨迹,不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三)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是由传者、媒介、受众共同完成的,媒体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误读现象的出现,对受众的产生消极影响并体现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通过社会反馈到媒体,有损媒体公信力,不利于媒体功能的发挥。
媒体的公信力是获得受众认可的根本保障,如果没有公信力,受众不会信赖,也不会选择该媒体。新闻误读会对媒体设置的议题或表达的倾向有所曲解,产生对媒体的错误认识,形成对媒体的不良印象。因此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使媒体面临信任危机。比如,本文的研究对象网易,其新闻评论因观点独特,敢于言语,深受广大网友的喜爱。但是在报道一些新闻时还是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纰漏,让受众产生误读,对媒体认同感降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新闻误读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如何应对新闻误读 第3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