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学者诺依曼对德国大选的雪崩现象解释发展而成。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人们往往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所宣扬的观点就是主流观点。为了避免孤立,会采取与大众传播媒介一致的观点,或保持沉默,这使与大众传媒观点一致的人越来越多,本文来自辣~文`论'文&网,
毕业论文 www.751com.cn 而持相反观点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形成舆论一边倒现象。进入网络时代,以互联网为中介的新型传播领域具有独特的传播特征和规律,开放、平等、自由的信息传播环境使得多种声音能相对自由的传播。然而,传统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环境下并未消失,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以下将透过“钓鱼岛事件”引起的抵制日货行动来具体探讨“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的表现形式。
一、“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的表现形式
“沉默的螺旋”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仍然存在,但在议题的传播、主流声音的形成以及在现实世界的表现等环节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钓鱼岛事件”,将能更清晰的了解认识“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有关议题的不同声音立体化传播
由于网络传播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获得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能在网络中迅速传播。网络平等、开放的特性使网民能从各自立场出发,针对网络空间掀起的议题,通过QQ、MSN、社区论坛、个人网页、网络新闻评论等网络平台发出不同的声音。并且网民可以利用网络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组合传播,使得表达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立体逼真,刺激人们的感官神经,增强不同的声音在网络中的感染力、传播力。
网络空间中驱动“沉默的螺旋”起作用的导火线——网络议题,引发网民通过多种网络渠道立体化传播信息,表达各自的观点。“钓鱼岛事件”中支持与不主张抵制日货的网民利用网络技术以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表达各自的的观点态度,通过跟帖、分享、转载扩大受众群,提高各自观点的支持率。例如,绘声绘色的涂鸦和醒目谩骂的文字,嘲讽夸张的网络歌曲,搞怪的网络配音视频等等,混搭的立体化传播吸引了更多的眼球。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多种声音无法得到迅速有效的传播,并且表达的方式大多限于单一的文字和图片。而网络环境下,多种声音能够通过多媒体渠道传播,综合刺激人的感官神经,增强了信息的感染力,更有助于不同声音的传达。
(二)主流声音强化强势意见
在网络声音的传播整合过程中,不同意见群体逐步形成几个基本意见阵营。各方均积极的宣传己方观点,尤其是舆论领袖希望有更多的人认同己方的看法,并竭力反击相异的言论。当某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成为主流时,他们的呼声会更大,甚至扭曲议题,使用网络暴力等手段一味强化自己的主张。虽然在网络空间仍然可以听到相反的或其它不同的言论,但这些处于相对劣势观点的网民会越来越少,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改变初衷支持主流声音,或者保持沉默。
“沉默的螺旋”所驱使的主流声音和非主流声音的对抗在网络空间上演,只是网络中的主流声音更能强化强势意见。随着“钓鱼岛事件”中抵制日货的声音成为主流,抵制日货这一议题从最初事实层面上的探讨——保钓,上升到价值高度的泛民族主义倾向,网络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的共同作用使得原本温和的言论——只是表明赞成或不赞成抵制日货——变得更加偏激盲目,支持抵制日货的网民行为更加疯狂,不赞成抵制日货的网民的帖子被删,销售日本产品的网站被黑,呼吁理性对待日货的知名人士也被贴上“汉奸”“卖国贼”的标签,显然不同意抵制日货的意见群体受到严重的打压。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主流声音的强化是由传统媒体直接操作的,而在网络环境下,主流声音的强化更像是网民、网络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共同采取行动的结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