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39 走刀轨迹(粗加工第一部分)
② 粗加工第二部分(模具齿槽):采用“型腔铣”,加工方法为“跟随周边”,切削参数中,切削顺序为“深度优先”。 走刀轨迹如图4.40所示。
图4.40 走刀轨迹(粗加工第二部分)
③ 半精加工:采用“深度加工5轴铣”,刀具倾斜方向为“朝向点”。 走刀轨迹如图4.41所示。
图4.41 走刀轨迹(半精加工)
④ 精加工:采用“可变轴轮廓铣”,驱动方法为“螺旋式”,刀轴选“远离点”。走刀轨迹如图4.42所示。
图4.41 走刀轨迹(精加工)
在生成刀轨后,用2D动态仿真确认刀具与工件之间无干涉后,便能对程序进行后置处理。
5 后置处理生成NC程序
5.1 后置处理技术
5.1.1 后置处理概念
数控机床的各种运动都是执行特定的数控指令的结果,完成一个零件的数控加工一半需要执行一连串的数控指令,即数控程序。在CAM系统中,考虑到具体机床的结构和系统不同以及CAM编程的独立性,其自动生成的是相对于工件坐标系的刀位文件,这个过程称为前置处理,前置处理产生的刀位文件不能用于驱动数控机床的运动。因此,这时需要设法把刀位文件转换成特定数控机床能够识别并且能够执行的数控程序,这个过程称为后置处理。
5.1.2 后置处理技术的产生
自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计APT语言以来,后置处理就成为自动编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APT中,对于不同的数据系统,编写不同的后置处理程序,由于数控系统种类繁多,机床配置不尽相同,APT的专用后置处理程序达上千种之多。
1980年IBM公司为解决APT刀位源文件的处理推出了SAPP(Design Aid for Post Processor)系统,系统包括输入模块,输出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等,用户可以利用它生成所需后置处理,该系统的推出使后置处理系统向通用化发展迈进了一步。
随着CAD/CAM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及迅速发展。各种CAD/CAM系统的CAM部分大都配置了通用后置处理模块,例如UG软件系统采用的UG/POST,Pro/Engineer系统采用的Pro/NC-POST,CATIA软件系统采用的ImsPost,CimatronE系统采用的GPP2等。
5.2 后置处理过程
5.2.1 菲迪亚HS664五轴高速铣削加工中心后置处理
在走刀轨迹生成后,必须通过后置处理才能是走刀在机床上实现。首先选中需要后置处理的步骤。然后点开“工具”,点开“工序导航器”,点开“输出”,选择“NX Post后置处理”即可,如图5.2。
点开“NX Post后置处理后”,跳出如图5.3对话框其中分别包括“后处理”,“输出文件”和“设置”三个部分。
<<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
UG的齿轮模具CAD/CAM_锥齿轮模具五轴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第1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