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对于投资需求而言,消费需求增长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相对于政府消费而言,居民消费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消费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当前提升消费需求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
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渐拉大。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08.74元,比农村人均纯收入高出11286元,而这一差距在1996年仅为4422元,直辖以来,扩大了3.1倍。收入水平差距的增大必然带来消费水平差距的扩大,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人均12269.32元,增长14.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人均2884.93元,增长10.9%。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92倍,而1997年这一差距为2.24倍(见图4)。
图4:1997-2007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单位:元
2、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有上升趋势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加之还存在看病贵、上学贵的问题,使人们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充满不确定性,因而导致了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不断
上升的趋势。1998年的城镇平均消费倾向为0.979,而到2008年该数字变为0.781。1998年农村平均消费支出倾向为0.7808而到2008年下降到0.6991。相反城镇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从1998年的0.021增长到2008年的0.219,农村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从1998年的0.2192增长到2008年的0.3009。数据表明,现在居民的储蓄意向增长。( “平均消费倾向”定义为城镇居民当年消费性支出占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或农村居民当年生活消费支出占当年纯收入的%;“平均储蓄倾向”定义为城镇居民当年可支配收入减去当年消费性支出占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或农村居民当年纯收入减去当年生活消费支出占当年纯收入的%)
3.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
目前农村商品性消费率不高,自给性消费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农村消费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其症结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缺陷,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及其与之配套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城乡二元化”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加之土地流转制度尚未形成,事实上的“机会不均等”导致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成本过于高昂,由此形成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巨大障碍,既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村消费总量的扩大。
4、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困扰消费增长。
目前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455万人,占总人口的14.6%,人口老龄化程度全国排名第辣位。据了解,近年来,我市老年人口保持3.5%的增长速度,今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据预测,到2009年,我市老年人口每年将以3.86%的速度递增,老年人口将达到500万人,占总人口的15%。 从2010年到2018年,全市将年均增加17万老年人,进入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从2019年到2036年,全市将年均增加24万老年人,属老龄化高峰发展期;到2036年将达到最高值,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900万大关,占总人口的25%以上,也就是说,每4个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
5、消费品供给结构不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
当前商品供求结构中,大部分消费品均处于供过于求的市场饱和状态,仍然有一部分商品及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产品、公共交通等服务性产业发展滞后、供给不足,不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高昂的教育收费、居高不下的药品价格便是明证。加之市场秩序不规范,社会诚信机制尚未建立,假冒伪劣商品还比较盛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也屡屡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四、几点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蓄积已久的潜在消费需求能量终将会释放,促进消费与投资并进,对于保持重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