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转型
前一段时间新华社记者杨明的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引来圈内外一阵热议,文章的重点旨在说明我国的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发展严重失衡的状况下应当转移重点,淡化金牌,促进体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而众人的议论的焦点则集中在了是否要拿金牌的问题上,似乎已有剑走偏锋之嫌。不管是杨明老师的文章还是大家的议论都是站在前台去审视当前中国体育发展中的问题,而真正决定这些表象的还是后台的操作机制,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体制内的管理层去思考问题的症结,寻求积极的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单一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引发的效率低下、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失衡。可以说我国目前主管体育的组织还是以正式组织为主,实行的还是以“举国体制”的代表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虽然我们在竞技运动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我们的投入有多大,为此又牺牲和浪费了多少资源?这种单边和固定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的是沟通网络的缺陷、管理效率底下等问题。
资源输入渠道的单一和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根基不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动机。这一点在我们的某些项目上的突出体现就是运动员的个人因素在项目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太大。偶尔的天才式人物创造的一时的辉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煌并不能为项目的发展提供长效的机制。
因此引入多元灵活的组织机制就十分必要。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着非对抗的、协助的、互动的关系,鉴于我国竞技体育的特殊模式,建议将非正式组织纳入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内,与正式组织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共同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和谐的发展,并逐渐实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型。
二、从非正式组织的视角对我国竞技体育某些问题的一些认识和建设性意见
对运动员训练动机的重构
竞技体育的主体是运动员,其训练动机来源于目标,并最终决定着运动训练的态度。现行体制内对运动员实行的主要还是通过外力(如行政、物质激励等)来将组织的目标强加于个人目标和激发其动机。根据Y理论,外力的控制和处罚并不是使人朝着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方法。人的追求是满足欲望的需要,与组织目标没有矛盾,只要管理适当人们就会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我们现在对运动员的需求的满足仅仅还在前两个或三个阶段。封闭式的训练和正常的教育体系的脱节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社交需要,而运动成绩和个人目标的预定也往往来自于行政律令,忽视了主体的自我实现需要。因此只有当正确认识了运动员的需要,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才能为其建立稳固而长效的训练动机。
充分发挥非正式沟通在组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