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呈贡新城区建设现状及新思路调研
关键词:新昆明呈贡新城 机遇 挑战 摘要:
昆明城市发展不均衡: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主城区越来越窄小、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大、车辆密度强、环境恶化、城区人口急剧增长和城市交通拥堵。目前昆明的主城区,已呈现饱和之态。
昆明正在努力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十一五”期间,综观国际和国内形势,昆明面临难得的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公元2003年5月29日,是一个载入昆明城市建设史的日子,一项重大的决策冲破了昆明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迷惘。云南省委、政府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们将用18年的时间,以滇池的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前提,建设以滇池为核心、“一湖四片”和“一湖四环”的现代新昆明。“一湖四片”分别是:东城,即昆明呈贡新城;南城,即晋城---新街新城;西城,即昆阳---海口新城北城;还有现在的昆明老城。
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战略部署后,“现代新昆明”建设率先在昆明市主城东南部的呈贡新区启动。
昆明正在努力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十一五”期间,综观国际和国内形势,昆明面临难得的机遇。全球经贸合作、产业转移和跨国资本流动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特别是“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开发,有利于昆明参与国际及区域经济合作,扩大和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水平。加上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合作办事的公共事务平台和商贸企业办事机构平台在昆明构建,“10+1”、东南亚、南亚区域性国际组织在昆明设立常驻机构,有利于昆明广泛开展与东盟的教育、文化合作,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平台。从历史角度上和地理位置来看,云南昆明都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随着“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产业和生产要素加快向内地和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我们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昆明扩大城市建设、争取资金投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昆明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是全省经济型企业最集中、工业增加值最高、民营企业发展最快的城市,然而,城市快速发展给昆明带来的不仅仅是繁荣与兴旺,也有着阵痛及瓶颈。虽然昆明城市化速度在加快,但是昆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的现状我们不能忽视,而且这将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从城市化率来看,2002年,云南城市化率达到26%,而全国城市化率达到38%,远远高出云南12个百分点。从城市经济角度比较,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在GDP总量中已经占90%以上,全国的平均水平也到达了82.4%,而云南只有55.5%。
过去的昆明,城市发展的重心还圈定在主城区范围内。主城区的繁华、拥堵和三环外就是郊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本世纪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云南的城市化率要达到50%的目标。云南省的总人口为4300万人,这就意味着,云南将有2150万人住城市。而云南全省只有16个地、州、市,除昆明市有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300万城市人口之外,其余15个城市的人口总数都在30万以下。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的曲靖,人口也仅有26万。
昆明作为核心城市,其吸引力过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必将涌进昆明,这是无法控制的。发展的同时,昆明的城市形象出现了黑点:“东边乱,西边污染严重,南边地价贵、商人名流多,北边居住氛围不好、商业氛围差”,这些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过去十年昆明城市发展的不足之处——城市发展不均衡。昆明城市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在: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主城区越来越窄小、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大、车辆密度强、环境恶化、城区人口急剧增长和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化进程加快,促使了昆明经济的腾飞,提升了昆明的城市形象,但是存在的昆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已经向昆明亮出了红牌,目前昆明的主城区,已呈现饱和之态。交通堵塞、建筑密度过高等问题已经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抓住机遇,除了要加快云南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解决昆明主城区的饱和问题之外,还要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健全教育体系,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保护------如何使现有优势产业的生产模式更加经济化、节能化,既能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又能有效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怎样才能为滞后产业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寻求什么样的方法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主城区饱和问题?怎样做到统筹兼顾,既加快经济建设,又有效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健全卫生、文化体系,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敢于面对挑战。公元2003年5月29日,是一个载入昆明城市建设史的日子,一项重大的决策冲破了昆明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迷惘。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们将用18年的时间,以滇池的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前提,建设以滇池为核心、“一湖四片”和“一湖四环”的现代新昆明。扩大昆明城的规模,还有更深的一层考虑,即为了突出昆明在南亚、东南亚的战略地位。“一湖四片”分别是:东城,即昆明呈贡新城;南城,即晋城---新街新城;西城,即昆阳---海口新城北城;还有现在的昆明老城。未来的昆明将是由昆明老城、昆明呈贡新城、昆明晋城新街新城、昆明昆阳海口新城组成的环滇池城市区域。
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战略部署后,“现代新昆明”建设率先在昆明市主城东南部的呈贡新区启动。东城呈贡是昆明的新城区,距东二环路 15公里,用地主要位于呈贡县洛阳镇、斗南镇、龙城镇、吴家营乡。北邻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内有重要的交通枢纽站——昆明南站,东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拥有昆玉、昆石二条高速公路,22万伏及11万伏高压电网和每天8.3万立方米的水资源储量,而且呈贡环境承载能力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具备了大规模启动建设的条件。
呈贡自古有“绿金坝、花果山、七彩田、美食乡”之称,是闻名遐迩的菜乡、果乡、花乡,享有“中国花卉第一县”的美誉。“龙城蔬菜批发市场”、“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昆明国际花卉交易拍卖中心”三大市场享誉国内外。
呈贡龙城蔬菜批发市场是国家农业部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市场地处昆明近郊滇池东岸,距昆明市区17公里,占地面积164亩,总投资5000万元,是目前西南地区比较有名和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集散批发市场。市场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无淡旺季之分,可常年生产各类蔬菜,共有13类100多个品种,较为有名的有西兰花、西芹、生菜、荷兰豆、西红柿、柿子椒、胡萝卜等。现日均上市量在150万千克以上,加上场外直销购销,年交易量可达10亿千克,交易额约8亿元人民币。上市蔬菜除保证昆明市区蔬菜供应外,还大量销往哈尔滨、沈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阳、北京、武汉、成都、广东、细菜还远销日本、泰国、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地区。昆明斗南,濒临滇池东岸,享有“金斗南”之称。斗南距昆明市18公里,距南昆线货运组装站也仅5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捷。斗南花乡拥有种植鲜切花基地6000余亩,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集产﹑供﹑销一体的花卉交易批发市场,每天有2000-3000多人上市进行交易。上市品种30余种,上市量120万至150万枝,日交易额180-250万元,中国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花交易中心之一,斗南花卉已成为一个品牌闻名于国内外。斗南花卉市场99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定点花卉市场”,2000年5月又成为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共同命名的“全国重点花卉市场”,2001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评为最大花卉交易市场。
呈贡除了有闻名遐迩的蔬菜、花卉之外,还有极为丰富的生态资源、矿产资源和极具潜力的旅游资源。
呈贡境内东界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主要有梁王河等5条季节河,均属长江水系河流。总长99.1公里,径流面积429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1.02万立方米。境内地下水分布广泛,储量丰富,湖泊有阳宗海6平方公里、滇池75平方公里水域,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磷矿、硫铁矿、石英砂岩、耐火粘土、烟煤、石灰石、钴等,已探明磷矿储量上亿吨,品位在27~33%,石灰石分布较广,累计探明D级储量为296万吨。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其中有林地面积19万亩,有多种用材林、果林、野生药材及花卉品种。呈贡名胜古迹众多,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的梁王山,古名罗藏山,有元梁王屯兵寨和大中小校场。登峰鸟瞰滇池、抚仙湖、阳宗海三湖风光尽收眼底,春城景致历历在目;位于县城南9公里的龙潭山,是“昆明人”的遗址,距今3万多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城北侧的天子庙古墓群,距今2800年,是西周昭穆时期墓葬,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作家冰心抗战时期曾客居呈贡,其住所“默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呈贡的发展正面临巨大的机遇。当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现代新昆明建设与投资的扩大,为呈贡新区建设的加快创造有利条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呈贡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与窗口,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昆曼公路、泛亚铁路、昆明新机场建设,必将使呈贡成为国际国内投资热土,为呈贡的改革和开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呈贡作为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先行启动区和实验区,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和市级行政中心、高校搬迁、三个开发区等重大项目进入带来的加速效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合力。加之全市加强软环境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将使项目、资金、政策等进一步向呈贡倾斜和集中,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加速向呈贡汇集与融合,形成全市乃至全省“聚焦呈贡”的良好态势。